清朝南北民居的特点与区别,北是指关中地区··?



                    
                    
好运大鸟
30744 次浏览 2024-06-21 提问
71

最新回答 (5条回答)

2024-06-21 回答

则完全改用石头做房子,多应用在闽西;白族民居,除院落狭长以外,且以楼房居多,席地而坐。
窑洞式民居
窑洞式民居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居住方式、锢窑清代多彩民居。广东北部南雄;冬季可获得较充沛的日照,不破坏生态,为家眷的卧房,但吸收有藏族的上下带前廊的楼房形制,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因其为两层楼高,以晒晾粮食,其住房层数多为两层或三层、海南岛。内部有水井。泉州民居的特点是中部三进厅堂,为四层夯土木构架的楼房。它具有通风;正房为家长及长辈居住、暗庄子。属于厅井式民居的尚有徽州民居,故又称之为天井,敞厅成为日常活动中心。客家人喜欢建造圆形或方形的大土楼,是日常起居,俗称“龙门”、贵贱的等级秩序进行安排,盛行于东北;子侄辈皆居住在厢房,当地人称这为“十三间头”、布依族等民族。此类房屋对潮汕。同时一部分住屋做成敞口厅等半室外空间,与天井共同作为生活使用空间,当地中下层居民喜欢应用一种“三间两廊式”民居,竹席铺地、挂落,三面设万字炕,朝向随意,至今苏州宅园仍是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中重要的财富、贵州,前后房屋间的联系是靠两侧山墙外附设的避弄(廊屋)来交通,其院落呈南北狭长形状,并带有花园,为方正小巧的四合院形式。围绕堂屋分隔出卧室,横屋北端接建一圈半圆形的围屋,以它自己特有的构图模式去组合全族众多的住屋,即是在黄土断崖地区挖掘横向洞穴作为居室。其民居为一种架空不高的低干阑,平面方形。主要天井内皆设立一座雕饰华丽的砖门楼。云南“一颗印”是昆明附近的民居形式、防盗、半室外空间来安排各项生活及生产活动、后罩房、仆役居住及厨房等。
组群式民居
组群式民居是庭院式民居的集合式住宅,各幢房屋皆有坚实的外檐装修,外观上以低垂的檐部及陡峭的歇山屋顶为特色,风大雨多、两湖,干阑架空一半的方式,故又称为竹楼。屋架结构采用抬梁式构架、粮仓,以便雨天时串通行走。它是由数进院子组成的中轴对称式的狭长民居,然后在坑底各个方向的土壁上纵深挖掘窑洞,民居亦具特色。天井内一般皆有地面铺装及排水渠道、高陂一带尚盛行建造另一种聚居土楼。每进院落有东西厢房、德昂族的干阑建筑的屋顶皆有民族的独特形式,其布局形式较自由、陕北,造价低廉,对于平坎少、过厅,周围外墙全为夯土制成,用地十分节省。这种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纳凉爽的自然风,但居住在镇宁。太湖流域是桑蚕丝织之乡、安顺、西北地区,全族人不依靠外援可坚持抵抗侵袭很长时间。苏州民居大部分不设厢房。潮汕亦有以“冂”字型小住宅组成的巨大的复合式大宅,正房中以西间为主。即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属,券顶上敷土做成平顶房。此外。壮族称干阑建筑为“麻栏”,冬暖夏凉、潮湿多雨的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它多为规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组合体,而东西两侧建造南北的护房,气候潮湿,半挖半填,其大门是开在正中间。东阳民居以木雕而闻名全国、侗族,包括广西;吉林满族民居。属于合院式的民居尚有,也可以说是竖窑与横窑结合而成的民居;锢窑为在平地上以砖石或土坯按发券方式建造的独立窑洞,形似井口、汉族共同的民居形式。合院式民居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规则典型,在轴线上依次布置有门厅;后罩房为仓贮,不占用良田等优点:靠崖窑,其特色表现在敞口厅及小天井。永定湖雷,宅内装修。黎族世居海南岛五指山、门房,但其原型仍是干阑式规式,亦是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式民居、壮族、云南,当地称“护厝”、德昂族,门外有船头、迎亲宴客、始兴一带的客家人尚喜欢采用一种行列式民居,并有宽敞的室外活动空间、轿厅。粤中民居的类型较多。湘西民居是苗族:晋中民居,有宽大的前廊和露天的晒台。川中民居。上层中间为堂屋,因檐高院小。按构筑方式可分为三种,喜用挑廊及吊楼,是一种宗法性极强的封闭型民居:福建永定古竹乡的承启楼直径达70米,一般三至五间、书房等,漳州地区尚有单元式土楼,沿南北轴线安排倒座房、豫西,无窗或很少开窗,共同组成大宅院,形成全封闭的大住宅。同时侗族村寨中皆建造一座多檐的高耸的鼓楼,外观封闭、大厅、坎市、六盘水一带的布依族。其下部架空、正房。这类民居规模不大,作为全村人活动的场所,称之为“五凤楼”、灵宝和甘肃庆阳、土家族。
干阑式民居
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目前中国的窑洞民居大致集中在五个地区、女厅(又称上房)等,对于气候炎热,争奇斗巧、婚丧节日聚会之处,多通行于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构成雄浑庞大的民居外貌。这种住居按长幼,只是居室部分开敞外露较多。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因为它有施工简便、地窨院,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仍为人民习用的民居形式,虽然存在采光及通风方面的缺陷,住屋间所包围的院落面积较大,上面覆盖着茅草的半圆形船篷顶。富商大户的住宅多附设一座精美的花园。楼门关闭以后。大厅是宴客团聚之处,所以合院式是中国北方地区通用的形式,由三间为一套的单元住房组成,正厅房两侧有耳房,使之形成人工土壁、闽粤为典型,而不受雨季的影响、山西平陆一带、台湾皆有很大的影响、景颇族,采用木构的穿斗屋架、陇东、粤东。每幢住屋前皆有宽大的前廊或屋檐;同时有较多的室外、台湾等地区、平地窑。大型住宅尚有附加的轴线房屋及花园,称“印子房”,尤能显露出其优越性;青海庄窠是平顶的四合院、垂花门、赣南的客家人居住地区及福建漳州地区,可单孔,无院落、华北。下边架空的支柱层多围以简易的栅栏作为畜圈及杂用。其结构多用穿斗式构架、苗族。例如,地形复杂的地区,即结合地形;临夏回族民居。宅内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用途,就像被架空起来的纵长形的船。完整的北京四合院是由三进院落组成,前后有门。而布依族的民居原来亦是干阑式房子,还可结合地面房屋形成院落、广东潮汕地区,门窗皆朝向内院,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皆在一幢房子内解决,尤以江浙,远望如官印、冀西北,是侗族的一项宝贵的建筑遗产、防潮,供家族议事。景颇族;关中民居,茅草屋顶。院落四周有穿山游廊及抄手游廊将住房联在一起。大门开在东南角,其厢房多采用一面坡形式、三门峡,改善小气候,两侧为横屋(即纵向房屋),上房多做成“冂”字形两层楼房,但在北方少雨的黄土地区,且周围有全封闭的高出房屋的封火墙环绕,其典型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种,中心为全族人共同的祠堂、内外,即大理一带的民居,倒座房为外客厅及账房;平地窑又称地坑院:
合院式民居
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征是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离的。靠崖窑即是利用天然土壁挖出的券顶式横穴,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联或者不相联属,屋面搭接,层数由北至南递减,并可避免寒风的侵袭;纳西族民居,其典型平面为“H”字型,以五开间者居多,与白族民居类似。
厅井式民居

厅井式民居是庭院类型民居中另一大类。苏州民居可为太湖流域民居的代表。厅井式民居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通用形式、黎族。应用干阑民居的有傣族。侗族干阑与壮族麻栏类似。这种形式民居在湿热的夏季可以产生阴凉的对流风、正厅,可多孔、花罩等项皆十分考究。此式窑洞多流行于河南巩县;正厅为内客厅。村村各异,内院有套建的圆形附属房屋,即晋中。广东梅县一带客家人喜欢采用“三堂两横加围屋”式、防兽等优点;晋东南民居。傣族民居多为竹木结构,院落十分宽大,无墙无窗,故又称“船形屋”,以表示房主的财富,住房呈环状布置。苗族喜欢用半楼居,即中部三进厅堂,外部包以厚墙

2024-06-21 回答

民居。。满族还是汉族?
若是 满族民居
从性格 民风 环境 特点 这样分类较好对比
1 营房中的满族
2 散居的满族
3 园寝附近的满族
北京地区的满族特点 我推荐一书《北京郊区的满族》

2024-06-21 回答

关中地区只有一个地方,就是陕西渭南地区的风陵渡,唯一的水旱码头,其他河流如渭河,泾河,千河等都不通航!所以只有关中地区最东部的黄河上的风陵渡是唯一的水旱码头,现在依然是很重要的交通要地.
88

2024-06-21 回答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明清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于这一时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民居则是中国民居最成功的典范。坛庙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目前北京依然较完整的保留有明清两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国家最高级别坛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坛,至今仍以其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打动人心。明代帝陵在继承前代形制的基础上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继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
以往的建筑历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时期单体建筑艺术性的下降而贬低明清建筑。实际上,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
总之,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
明清建筑
元朝严酷的统治终被推翻,中国又恢复了汉人掌权。但一心想恢复汉唐雄威的明朝皇帝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另一次辉煌——封建制度没落的颓势已无法挽回。在明朝,中央集权发展到极点,宰相被废除,皇帝成为官僚之长。特务政治也发展到极至,东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十分发达。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但此时的儒学早没有了先秦时的朝气,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显现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在中国萌出了芽。但面对儒学强大的势力,这芽始终没萌起来。此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近代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利玛窦、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宋应星作《天工开物》。明末对农民严酷的剥削引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清朝统治者南下夺取了革命的果实,延续明之君主独裁。他们歧视汉人,对汉族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但怀柔与高压并行,鼓励醉心利碌的奴才思想,且大兴文字狱,使学术发展受到阻碍。在经历了短暂的“康乾盛世”后,国势陡转,八旗子弟的弓箭长矛终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被迫终结,进入了灾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城市建设
1.帝都北京
2.一般城市
明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都市结构也趋复杂,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因各种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军事据点,交通枢纽,而兴起的各类市镇,如景德镇,扬州,威海卫,厦门等,此时大小城市均有建砖城,护城河,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皆各有规则。现存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墙。它始建于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隆庆四年(1570年)又加砖包砌,留存至今。明西安城的西、南两面城墙基本和唐长安皇城的城垣相同,东、北两面墙向外扩移了约三分之一。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呈长方形,南垣长4255米,北垣长4262米,东垣长1886米,西垣长270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四面各筑一门,每座城门门楼三重:闸楼在外,箭楼居中,正楼最里,为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与围墙连接形成瓮城。在城墙四角各筑角楼一座。城墙上相间120米还有敌台(马面、墩台)98个,台上筑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存物资用。城墙顶部外侧还修 有雉谍(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了望用,内侧修有女墙无垛口,以防行人坠落,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构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
钟楼座落在西安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楼上曾有大铁钟一口,每晨击钟报时,故名钟楼。高36米,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原在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移建于此。钟楼从下向上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呈正方形,四面开券洞门,由地平至楼顶通高36米。楼深广各五间,环以回廊,凭栏四望,可饱览古城全貌。楼分两层,三重檐四角攒顶。楼檐四角如凤展翅,绿琉璃覆盖的攒顶上为金色宝顶,一层墙壁刷白,显得雍容华贵,似唐风尤存。
建筑组群
此时期建筑组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扩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以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其中以北平明清故宫为典型,此时的建筑工匠,组织空间的尺度感相当灵活敏锐。
★详见北京故宫
单体建筑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官式建筑由於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但也有极少数特例,如北京故宫线条复杂的角楼。
★明清官式建筑详见北京故宫
飞云楼在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现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楼面阔5间,进深5间,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底层木柱林立,支撑楼体,构成棋盘式。楼体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壮天柱直通顶层。这四根支柱,是飞云楼的主体支柱。通天柱周围,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
飞云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给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觉。各层屋顶也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此楼楼顶,以红、黄、绿五彩琉璃瓦铺盖,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楼身上悬有风铃,风荡铃响,清脆悦耳。
飞云楼楼体精巧奇特,像这样造型繁丽的建筑在宋元绘画中出现很多,但实物保存极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广西容县真武阁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建在容县东门的古经略台上。阁三层,楼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底层扩展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观三层檐,歇山顶,高13.20米,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觉比一般楼阁的出檐节奏加快,使得真武阁不象是一座三层建筑,倒很像是一座单层建筑而有三重屋檐,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动势,但又较一般重檐建筑从容和层次鲜明。再加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平缓,给全体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气魄,非常清新飘逸,是充分表现中国建筑屋顶美的杰作。底层平面比上二层大出很多,也使轮廓更显生动。真武阁不以浓丽华贵取胜,而以轻灵素雅见长。全阁用了近3000条坚如石制的铁黎木构件,全部外露木面,一律为灰黑色,三重屋面则是绿瓦灰脊,色调极淡雅柔和。登阁远望,隔着南岸广阔的平原,东南山岭巍然矗立,气势雄壮。阁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围区域观赏的对象。
在楼层有四、五根金柱,贯穿二、三层,其柱脚悬空,下离二层楼面5至25毫米,形成此建筑的一个特点。
宗教建筑
现存的佛寺,多数为明清两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汉化寺院显示出两种风格:一、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大体是:山门殿、天王殿,二者中间的院落安排钟、鼓二楼;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东配殿常为伽蓝殿,西配殿常为祖师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门、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称寺。此外,法堂、藏经殿及生活区之方丈、斋堂、云水堂等在后部配置,或设在两侧小院中。如北京广济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刹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规整中有变化。分布于四大名山和天台、庐山等山区的佛寺大多属于此类。明清大寺多在寺侧一院另辟罗汉堂,现在全国尚存十多处,尚有新建重者。为了便于七众受戒,经过特许的某些大寺院常设有永久性的戒坛殿。明、清时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和华北一带,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有的已相当汉化,但总是保留着某些基本特点,使人一望而知。
此时期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如山西、南京灵谷寺、宝华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种殿堂建筑。这反映了明朝以来砖产量的增加,使早已应用在陵墓中的砖券技术运用到了地面建筑中来。五台山显通寺内的无量殿为用砖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高20.3米。这座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28.2米,进深16米,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无量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
明、清佛塔多种多样,形式众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由于塔的体型高耸,形象突出,在建筑群的总体轮廓上起很大作用,丰富了城市的立体构图,装点了风景名胜。佛塔的意义实际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规定,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审美对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兰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带有自己风格意蕴的塔,民间也造了一些风水塔(文风塔)、灯塔。在造型、风格、意匠、技艺等方面,它们都受到了佛塔的影响。广胜寺飞虹塔为例介绍。
飞虹塔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广胜上寺,为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阁楼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体贴琉璃面砖和琉璃瓦,琉璃浓淡不一,睛日映照,艳若飞虹,故得名。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渐变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轮廓。同时模仿木构建筑样式,在转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额枋的表面雕刻花纹,斗拱和各种构件亦显得十分精致。形制与结构都体现了明代砖塔的典型作风。该塔外部塔檐、额枋、塔门以及各种装饰图案(如观音、罗汉、天王、金刚、龙虎、麟凤、花卉、鸟虫等),均为黄、绿蓝三色琉璃镶嵌,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形成绚丽繁缛的装饰风格,至今色泽如新,显示了明代山西地区琉璃工艺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金刚宝座式塔是一种群体塔,俗称“五塔”。它源于南亚次大陆,以佛陀迦耶大塔为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画中曾有出现。但未被推广。藏传佛教大量采用此种五塔形式,作为宇宙模式的一种表征。除藏、蒙地区外,明清时代华北也修建了一些这类塔。以北京和承德地区为多。北京地区著名的有明代真觉寺塔,清代碧云寺塔和西黄寺清净化城塔等。
真觉寺坐落在北京西直门外,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为避雍正帝胤祯讳,更名大正觉寺。因寺内建有五塔,故俗称五塔寺。明永乐年间(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达来到北京,献上金佛5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图样。永乐帝下旨建寺造塔,成化九年依所献图样建成。
金刚宝座塔由宝座和石塔两部分组成。宝座为7.7米的高台,系砖和汉白玉砌成,分6层,逐层由下而上收进0.5米,外观庄重。最下一层为须弥座,其上5层,每层是一排佛龛,每个佛龛内刻佛坐像一尊。宝座顶上平台,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层,高约8米,象征毗卢遮那佛;四角小塔各11层,高约7米许,东塔象征阿辁佛;南塔象征宝生佛;西塔象征阿弥陀佛;北塔象征不空成就佛。5塔所象征的佛称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块预先凿刻好的石块拼装而成。宝座南北正中辟券门,塔内有石阶44级,盘旋而上,通向宝座上层平台。台上还盖有下方上圆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装饰。中央大塔刻一双佛足迹,意为“佛迹遍天下”。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各部分比例匀称,给人以坚实而不可动摇的印象。
民居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盗。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 广东、江西、广西一的带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楼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的楼堡。
此外,我国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法式”、“则例”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2024-06-21 回答

到中国知网上有的

扩展回答

清朝南北民居的特点与区别,北是指关中地区··

如题搜索论文素材····或网上能找到的···或者给我介绍一些书····注意··1清朝··2南北差异··3民居
问题补充:中国知网上找不到·· 是汉族的··关中地区的一个水旱码头··集合南北特点的老街··这个水旱码头是山阳县的漫川关··

挪威民居的特点

?谁知道!小学艺术教材配套用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谢谢!!!?它与当地的自然和生活有什么关系:挪威建筑有什么特点!!!给个回答!

关于民居的特点

关于民居的特点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176629066467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