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如何鉴定?



				
				
伯纳乌的蓝
6778 次浏览 2024-05-31 提问
119

最新回答 (6条回答)

2024-06-02 10:39:53 回答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图:米黄釉开片天圆地方瓶_艺术花瓶
 
  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鉴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象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
 
  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元代朵云纹,其写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间的朵云,又有变化,虽然也是绘如意头为身,但身上的飘带增多了;有的云头下飘出一带,有的在云头左、右两边和尾部各飘出一条云带,有的还在前者的绘法上在云头部再长出一带;所绘如意头丰满肥壮,飘带瘦长,变化多样。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如意云,飘带较长,是如意云头长度的两倍,尾部的飘带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块,和前期一条带状有所变化,云头又似露齿的兽面。到明代中期,万历时的朵云,又有三种形式:(1)有飘带的朵云,飘带加粗,云头缩小。(2)把云头拉成一块长云,朵云无头无尾、画工简单。(3)绘一如意头云头,全身绘飘带数条,不分头尾。发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时期,朵云头拉长,左、右飘带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状。原来的云头没有了,在云头上端、左右两边和尾部的飘带均变成了云头。再发展到乾隆年间,朵云头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串云”。朵云的云头写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飘带活像一撮须,或者把如意云头拉长,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云绘法艺术最高,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我们鉴定陶瓷纹饰时,必须对  它的民族性和时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晋朝、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资讯  论坛)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时候,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以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
 
  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号,我们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真伪。
 
  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例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我们鉴定时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多打几个问号了。
 
  鉴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写款的规律、风格和特征外,还要注意各朝写款的颜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样。以青花瓷料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可见其色下沉,周围有细小的均匀的小气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则没有这种特征。

2024-06-02 10:39:53 回答

(1)区分真伪古瓷的方法  
  A.假古瓷器胎体与真品不同,过重或过轻,质地常做得过细。仿古瓷的制作上常常有当时的风格,而与所仿瓷风格不同。仿古瓷的线条一般太生硬,不流畅,没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泽一般都太强、“  火气”大,不细腻。另外,仿制品上的绘画不自然,笔迹拘谨,运笔不流畅,笔画粗细不匀。  
  B.仿制品作旧:青花瓷去光,用氢氟酸擦,再用烟灰擦就有旧痕。但此旧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锈”:用耕土掺蛋清拍于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铅粉在高温下烘烤均可得黄色土锈。这种土锈虽不易洗掉、刮掉,但锈色不自然,且锈痕太多、太过、太新。  
  作“开片”:在刚出炉的仿制品上洒上食盐水使其开裂,再用墨涂形成铁线,用茶水涂则为金线,但这种线用火可烧掉。  
  C.款识:即各窑出产品都留有产出年份、地点等。不同朝代款识各异,如明代“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款识书写各代有专人负责,风格大体相同,而仿制品的款识常有破绽。  
  (2)评价  
  古瓷存于世上的不多,名窑的产品价值连城。现市面常见清以后的瓷,其价值高低可看胎釉色泽、选型、有无破损或破损程度等。

2024-06-02 10:39:53 回答

看底款和外观龟裂情况。

2024-06-02 10:39:53 回答

我国陶瓷制造历史悠久,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质、器型、釉色  、色彩、装饰、款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对每一件陶瓷器  ,收藏者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辨别:  
  1.器型。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的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谙熟了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准确地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2.胎质。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我国商至东汉中期,原始瓷出现,这段时期的原始瓷和釉陶器,经测定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
   3.釉色。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0多种。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霁红、黄釉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
   4.色彩。鉴别色彩要用发展的眼光,一个色彩的出现,开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臻于完美。
   5.装饰。装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水平。每种装饰也有它的发明期,元代以前,陶瓷器的装饰主要是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  等。纹饰方面主要是花卉、动物、婴戏。釉上、釉下的彩绘只有黑、褐、红、绿等几个颜色。元青花出现后,纹饰彩绘才有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熟悉每一种装饰艺术的产生年代。
   6.款识。款识能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判断年代。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陶瓷器,款识已经非常普及。款识之所以能作为断代的依据,是由于历代的窑场成千上万,而它们落款字体都不可能是统一的。但我们鉴别一件陶瓷器的款识,不应单从款识的字体判断年代,而是要根据胎质、釉色、器型、纹饰、工艺、光泽等综合判断出相近年代,然后根据款识缩小判断的时间跨度,以求鉴别正确

2024-06-02 10:39:53 回答

鉴定瓷器与鉴定陶器一样,鉴定工作者必须熟悉各地区、各窑口或窑系瓷器的胎、釉、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如磁州窑白地绘黑彩,耀州窑刻划花,定窑印花,德化窑瓷塑。同时又不可忽视因技术交流、相互摹仿和时代艺术风格诸因素,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窑口的瓷器在器形、纹饰、釉彩等方面出现的相同和相近之处,如宋元之际形成的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龙泉窑系。另外还应注意到铜器、漆木器、金属器以及绘画、雕塑、织绣,对陶瓷的器形、装饰、纹样等方面的影响。
瓷器的精与粗,取决原料和对原料的加工,也因成型工艺及窑炉焙烧诸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南宋官窑瓷因瓷土含铁量高,便出现“紫口铁足”。明曹昭的《格古要论》说定窑瓷“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粗而色黄者价低”。明永乐时的脱胎瓷,因瓷土质优,淘炼工细,坯体旋削技术高,窑炉温度和还原气氛适宜而萤白如蛋皮。因此观察胎质的精与粗及其变化,是鉴定工作的一个方面。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或窑系烧制的瓷器,大体符合器形演变的规律。琢器类的瓶、壶、罐由低矮向挺拔发展,如鸡头壶:西晋时小头短颈、鼓腹平底;东晋则鸡冠、壶身加高,颈部加长,出现鸡尾形执柄;南朝冠与身更高,颈部较前更长,执柄高过壶口;隋代则鸡首昂起,挺胸作打鸣状,身更瘦长,柄端有龙形贴饰。圆器类碗、碟、盘的足部,由实饼向假圈足、再向经过抠旋的圈足演变。因此,分析瓷器器足的高、低、深、浅、撇、敛、施釉情况,掌握器形的演变规律,是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
装烧方法不同,瓷器上留下的痕迹明显不同,如汝窑瓷因底部满釉支烧,留下细小的芝麻挣钉痕;定窑碗、碟因覆烧而芒口;叠烧的瓷器,则内底有支垫痕及刮釉涩圈。装烧方法留下的痕迹,是瓷器鉴定时不可忽略的佐证。
瓷釉的色也是由单一逐渐发展成多色的,如汝、官、哥釉出现的“鱼子”、“百圾碎”、“金丝铁线”;钧釉的  “蚯蚓走泥”。瓷釉产生的窑变如钧窑的玫瑰斑、黑釉出现的“曜变”、“兔毫”、“油滴”等,鉴定时则须了解其成因,观察其特点。
瓷彩主要为釉上釉下两种。釉上彩,如三彩、五彩、珐琅彩、粉彩;釉下彩如褐彩、青花、釉里红。斗彩为釉上下彩的结合。要掌握彩的出现和演变,了解不同时代的特点。以青花为例,因钴料产地不同,青花呈色出现差异,元代到明初永乐、宣德间,主要用进口钴料“苏泥勃青”,青花呈色靛蓝,出现的铁锈斑痕和晕散现象,后世最难仿学。明成化时用乐平陂塘青料,青花颜色淡雅柔和。正德时用瑞州石子青料,青花蓝中泛灰。嘉靖万历年间,将瑞州石子青与云南回青料配合使用,青花呈色深浓,蓝中泛紫。清康熙时,使用淘炼极为纯净的云南珠明料,青花纯蓝幽菁,能分出许多浓淡色阶,被誉为“青花五彩”。了解釉彩出现的时间和发展变化以及其物理化学机理,是鉴定工作不可少的内容。
明以前瓷器,极少数有铭记与款识。明以后出现常见的纪年款、家堂款、吉语佳言款等款识,书款位置多在器底或器口沿。明代纪年款有“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的特点。鉴定瓷器,铭纪与款识是重要的依凭,明清瓷更是如此。
明清时期,瓷器的器形、釉彩、装饰均比以往丰富。制成的瓷器大多流传于世,仿古摹旧赝品也混杂其中,鉴定工作者对每个朝代瓷器的口、颈、肩、腹、系、足和釉、彩、纹样的细小变化,都要熟悉。对待赝品,本着知真辨伪的原则,须了解作伪的手段和时间,也可用典型的赝品,当辨明真假的标准器。
以上目测手段鉴定陶瓷,有只可意会不易言传的特点,要求鉴定工作者在接受行家里手口传身授经验的同时,必须要亲自实践,要脑、手、眼并用,去认识和接触陶瓷。接触的陶瓷越多,积累的鉴定知识越丰富,鉴定能力也越强。
从20世纪50年代起,科技工作者逐渐使用现代科技方法鉴定陶瓷,如用碳14测定法和热释光检定法测定陶瓷的时代;用电子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检定陶瓷的质地和结构;用制陶瓷的模拟实验,断定烧制温度等等。

2024-06-02 10:39:53 回答

我国陶瓷制造历史悠久,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质、器型、釉色  、色彩、装饰、款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对每一件陶瓷器  ,收藏者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辨别:    1.器型。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的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谙熟了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准确地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2.胎质。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我国商至东汉中期,原始瓷出现,这段时期的原始瓷和釉陶器,经测定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  3.釉色。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0多种。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霁红、黄釉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  4.色彩。鉴别色彩要用发展的眼光,一个色彩的出现,开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臻于完美。  5.装饰。装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水平。每种装饰也有它的发明期,元代以前,陶瓷器的装饰主要是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  等。纹饰方面主要是花卉、动物、婴戏。釉上、釉下的彩绘只有黑、褐、红、绿等几个颜色。元青花出现后,纹饰彩绘才有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熟悉每一种装饰艺术的产生年代。  6.款识。款识能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判断年代。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陶瓷器,款识已经非常普及。款识之所以能作为断代的依据,是由于历代的窑场成千上万,而它们落款字体都不可能是统一的。但我们鉴别一件陶瓷器的款识,不应单从款识的字体判断年代,而是要根据胎质、釉色、器型、纹饰、工艺、光泽等综合判断出相近年代,然后根据款识缩小判断的时间跨度,以求鉴别正确。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5566096305847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