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如何以工业强市带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杨梅的果实000
12346 次浏览 2024-05-30 提问
70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5-30 回答

六盘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的一号文件。明确了新时期六盘水的战略定位:以工业的跨越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六盘水市决策层表示供掸垛赶艹非讹石番将,要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强做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增加投资、扩大总量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增比、进位、突破。在“十二五”期间,不断发展壮大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业。

2024-05-30 回答

要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强做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增加投资、扩大总量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增比、进位、突破。在“十二五” 期间,不断发展壮大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业,力争全市工业增加值以每年22%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的目标,把我市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全省走前列、作表率。
新目标
构建六大支柱产业
煤炭产业 改造提升煤炭产业,加强高产高效和安全标准化矿井建设。通过资源整合、整顿关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进一步压减矿井数量,提高矿井单产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建设煤炭大集团、大基地。 到“十二五”末,全市煤炭产能达1.5亿吨,产量达1.3亿吨,煤炭产业产值达1150亿元以上。
电力产业 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水电、风电,鼓励利用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发电;加快建设大型电源基地,优化调整地区电源与电网的结构和布局,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改造,进一步提高区域内电力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电力装机达1500万千瓦以上,电力产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煤化工产业 建成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全国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到“十二五”末,煤化工产业产值达700亿元以上。
冶金产业 加快推进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扩能改造,建成盘县首黔煤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大力发展特钢、新品及其他钢铁深加工;加快推进铝工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氧化铝,配套发展电解铝,大力发展铝加工;积极发展铅锌、铁合金等产业。到“十二五”末,全市钢产量力争达1000万吨,电解铝30万吨及配套铝加工,冶金产业产值达550亿元。
建材产业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发新型绿色装饰材料,供掸垛赶艹非讹石番将鼓励投资建设以煤矸石、粉煤灰、钢渣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建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建材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末,水泥生产能力达1000万吨以上,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达300万立方米,建材产业产值达60亿元以上。
装备制造产业 着力引进国内一流的优强企业,积极支持六枝工矿(集团)公司宏狮机械制造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机械制造分公司、盘江装备制造公司(六枝煤机厂)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能源、冶金、煤焦产业机械设备市场等优势,大力发展载货汽车、矿山成套装备和铸造加工等装备制造业。到“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70亿元以上。
培育新兴产业
促进产业轻型化、高新化
在发展壮大已有产业的基础上,《决定》提出积极培育高新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医药工业、特色旅游商品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轻型化、高新化。
高新产业 积极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以马铃薯、苦荞系列食品、小黄姜、茶叶、果品饮料、猪牛羊屠宰加工为主,巩固提高生产能力和水平,把六盘水市建设成为贵州省重要的马铃薯深加工基地、面向东南亚市场的马铃薯产品出口基地。
医药工业 培育一批品质优良的地方品种如天麻、杜仲、半夏、喜树、金银花等大宗地道药材,扩大GAP种植基地;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六枝医药工业园区;继续做大六枝大华制药厂和宏奇药业等医药企业,积极引进一批新的医药企业,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发展。
特色旅游商品 加大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水城农民画、民族银器、蜡染蜡画、刺绣、民族服装服饰、民族乐器、雕刻、编织等产品,打造一批旅游名牌产品。
六项工程助力工业强市
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到“十二五”末,建成一批重点突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重点产业园区,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左右,就业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
循环经济建设工程 到“十二五”末,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40%以上,瓦斯综合利用率达50%以上,重点企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90%以上。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创新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选拔懂经济、熟工业、会管理、善服务的党政人才,增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工业发展的能力。培养一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队伍,满足境内企业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的需求。
中小企业成长和全民创业工程 到“十二五”末,中小企业比现在增加100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接近10万户。
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 到“十二五”末,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上市公司。
技改扩能工程 以发展现代工业为方向,加快工业升级转型。按照“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方针,改造提升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充分挖掘驻市大企业的发展潜力,盘活存量,实现低成本扩张。
政策支持
改善工业发展环境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关键。《决定》采用较大篇幅提出如何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
大项目一抓到底 在项目建设中,凡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的项目,要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大力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良好环境,重点引进中央企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东部沿海企业到六盘水市投资兴业。
开辟“绿色评审”通道 建立商业银行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项目、技术改造所需资金的“绿色评审”通道,加快建立多形式、多元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制定重大工业项目“点供”办法,确保项目落地。
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改善劳动关系。逐步建立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减少审批环节 坚决查处“吃、拿、卡、要”的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和办事环境。进一步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推进网上审批、市县联网审批。
工业强市势头锐不可当
近段时间,记者走访我市几个工业园区,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是,越来越多的“大块头”在这里探路,在这里落脚,在这里“膨胀”: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煤矿成套装备制修基地在红桥新区呼之欲出;中国青年汽车集团的“青年曼卡”在水城县董地工业园区安营扎寨;华能滇东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粤电控股西部投资有限公司、广东博罗冠业电子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向凉都各工业园区抛出了“橄榄枝”,或已签约,或已开始投建。
不仅如此,今年在遭受严重凝冻灾害的情况下,我市的工业增长仍然逐月攀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今年1至2月,初步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8亿元,同比增长21%左右,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其他产业之首。
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工业强市战略的势头锐不可当,相信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必将强势领跑其他产业。

2024-05-30 回答

突出“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六大支柱产业,加强煤化工、煤层气、煤机制造领域的科技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形成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群。到“十二五”末,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总产值的10%以上,5%以上规模企业的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5%;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使我市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信息化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家,年产值上亿元企业10家。初步建成包括科学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在内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成5个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3—5个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所);加强煤矸石、粉煤灰在深加工利用的研究与应用并取得突破;建立完善全市科研机构,组建一批创新科研队伍;继续培养和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使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初步形成合理配置的科技人才队伍;努力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成科技中小企业孵化器;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政府为引导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63251018524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