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梅、兰在我国传统文学中象征的精神意蕴是什么?



                    
                    
jajahhauqba
84095 次浏览 2024-06-10 提问
139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6-10 回答

文艺作品中、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
以梅象征坚强不屈: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岁寒不凋,且四季长青,柏树庄重肃穆。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历严冬而不衰,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诗人屈原极爱兰花。竹子挺拔秀丽。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宁折不弯,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
以兰花象征高尚,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自古以来,幽香清远。《论语》赞曰。松与竹,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花容端庄。
以竹象征气节;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兰花风姿素雅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

2024-06-10 回答

梅兰竹菊俗称“四君子”,因为它们不为风寒,像堂堂君子一样,所以称它们四君子。梅花雪中来,箭兰幽谷藏;竹林风吹过,紫菊飘淡香。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我以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而梅兰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之故吧。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也确实恰如其分了。
而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
“岁寒三友”缘起苏东坡
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然而,它们究竟源于何处,具有甚么样的意指却很少有人知道。原来,岁寒三友还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段不解之缘。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年),大文豪苏东坡遭到权臣排挤,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初到黄州时,苏东坡远离亲友,非常苦闷,唯有寄情诗歌,以解烦忧。《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正是他当时心情的最好写照:“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稍后,家眷来伴、朋友来访使他的情绪渐渐好转,然而生活上的拮据仍然是很大的问题。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苏东坡自己开垦了一片荒地,种植稻、麦、桑、枣等农作物。不久,他又在田边筑起一座小屋,在屋子四壁画上雪花,取名为“雪堂”。苏东坡在院子里种上松、柏、梅、竹等花木。整个寓所被他装扮得素净典雅,十分切合苏东坡当时的心境。一次,黄州知州徐君猷特意来雪堂看望他,见他的居所冷清萧瑟,便打趣地问他坐卧起居,满眼看见的都是雪,是不是太寂寞,太冷清?苏东坡指着窗外摇拽的花木,爽朗地笑道:“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思是说,清风吹拂和泉水淙淙的声音就是两曲优美的音乐,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历寒冬而不雕谢的竹子和傲雪绽放的梅花,便是相伴严冬最好的朋友。徐君猷见苏东坡在逆境中能以“松、竹、梅”自勉,仍然保持凌霜傲雪的高尚情操,非常感慨,从此对他更加敬仰。
后来,松、竹、梅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一方面取其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一方面也将其视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征。而岁寒三友也逐渐演变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流传至今
竹子与松树和梅花并称“岁寒三友”这“岁寒三友”各有千秋:松树“四季常青”;梅花“傲雪挺立”;竹子“宁折不屈”。我爱“岁寒三友”但更爱它们那高尚的品德。

2024-06-10 回答

竹——常表气节,操守。
梅——傲骨者。
菊——代表一种高贵的品质,不畏严寒,不畏强暴
松——有发奋图强.排除万难的精神
兰——清逸,超群脱俗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5912590026855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