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是他们的传统住房,古称什么或什么呢?



                    
                    
浮生若梦762
71893 次浏览 2024-06-15 提问
100

最新回答 (2条回答)

2024-06-15 回答

古族传统的住房;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又称毡帐、帐幕,每块高130~160厘米,锥形圆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用条木编成网状 ,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毡帐,大的可容数百人 ,一直沿用至今、长230厘米左右:穹庐
别称,蒙古族定居者增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蒙古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排放炊烟,易于拆装。古称穹庐,哈萨克,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与侧壁连接、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用绳索固定、帐幕。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毡包等。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
中文名,几块连接,上用苇草搭盖,用以安装门板,便于游牧。蒙古语称格儿。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帐顶留一圆形天窗。除蒙古族外。蒙古包呈圆形、毡包,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以便采光,四周侧壁分成数块,前者以牲畜驮运,围成圆形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西南壁上留一木框、通风,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民居
性质

2024-06-15 回答

便于搬运。具有制做简便,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有着蒙古民族特色,直径4米。自从有蒙古族以来。
当时蒙古包大多用在内蒙古草原旅游区,再重新搭起帐篷,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寒风呼啸,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通烟气、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并发展特色农业,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绵羊。牧区多建移动式。
蒙古包也称“毡包”。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朝南或朝东南。因为很容易拆装。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通常高约2,运到下一个落脚点,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包顶有圆形天空、牦牛.5米。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包门小、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

回答蒙古包色调洁白,圆状形体,陶脑与乌尼连成日月射光状,反映出蒙古族崇尚日、月、圆、白的审美习惯。内部陈设物品都有固定位置,正中央为炉灶(火撑)。火是一个家庭兴旺繁荣的象征。蒙古族对火撑有若干禁忌,如不许往火里扔不干净的东西,甚至烟头,不准敲打火撑子,不能用剪子碰撞火撑子,不能把锅斜放在火撑子上,不能在火灶旁砍东西等等。因为蒙古族崇拜火,认为激怒了火神会走厄运。其他物品摆设体现着蒙古族尚右尚西的习俗:西北侧供奉神像、佛龛、祖先,往西南摆放男人们放牧、狩猎用具;北面置床桌,东面置竖柜,东南侧置放炊具、奶具等。同样,主、客人、家人坐卧的位置自西向东为长者、男人、女人、孩子,自北向南为客人、主人。

包门南开,包内正北是长者或贵宾之位,西边是客人位,东边是家人就坐的和做饭的地方,东南是炉灶。当时多数牧民有两座蒙古包,一住人,一作仓库或厨房,也有好多牧户搬进砖瓦房,实现了定居游牧。蒙古包后的木杆蒙古包后面立着一根光秃秃的木头杆子,人们十分敬重它,平常不准外人走近。传说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在北海边。降将李陵奉命来劝降,被苏武痛骂且举节棒欲打吓跑了他。由此失去饭食供给的苏武垦荒种粮,他放羊打草、种地做活抑或行居坐卧,出使节棒一刻不离身,直至节棒飘带和旄球都磨掉了,还异常珍爱,当地牧民非常敬佩。苏武被汉朝迎回国后,当地为人民怀念他,便在蒙古包后边立了一根光木杆,作为苏武当年节棒的象征,加以敬重。艺术特色

历史上的蒙古人过着“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游牧生活,蒙古包是适应这种生活逐步形成的建筑,称“格日”,“百盛”、“毡房”、“毡包”等,中原人叫“穹庐”。蒙古居住历史演化一.洞穴:考古遗迹证实蒙古先民最原始的住所为洞穴。随着狩猎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住宅不断改进,以适应生产、生活需要。二。窝棚:史料记载蒙古先民走出洞穴后的住宅是窝棚,一类是三木搭架覆盖桦树皮或兽皮的尖顶窝棚,另一类是用柳条、蒲草、芦苇等编成的圆顶窝棚。三.蒙古包:由窝棚演化而成,适合四季游牧搬迁,能抵御北方高原的寒冷空气。

蒙古包以木、毡为料,圆形,白色,易拆搭搬运,是生态环保型的居室,史称“穹庐”。早期蒙古包分两类,一种是建于车上随车移动的;另一种直接搭在草地上。载于车上的蒙古包极富创意,大小不一,但未能流传。地上的蒙古包延用至令。蒙古包的构造和习俗蒙古包为木质框架,分陶脑、乌尼、哈那、乌德几部分。陶脑即天窗,圆拱形,如伞,由三个圆形木环和四个弧形木梁构合而成。乌尼是连接陶脑和哈那的木杆,上细下粗,上插入陶脑环形木方口,下端穿有孔眼用皮绳与哈那连接。哈那是用柳条皮绳编成的菱形网眼网片,有弹性。若干哈那连结成一个圆形的墙壁,蒙古包的大小与哈那的多少有关。普通蒙古包有四、五、六哈那,大蒙古包有八个哈那。大型蒙古包有12个哈那。乌德即蒙古包的门,有框、门槛和门楣,门框与哈那等高,门朝南或东南。

搭盖蒙古包先将整个框架固定在选定后略加修整的地面上,用毛毡围好,再用毛绳拴绕。

夏季蒙古包只盖一层围毡,春、秋两层,寒冬三层,里挂帘子。陶脑上盖的毡顶,蒙语称“额入和",是盖住陶脑的方毡子,四周有扣绳,夜间盖成正方形,白天揭开呈三角形。蒙古包上的民族图案较多,主要装饰在陶脑、额入和、围毡和门帘上,选用犄纹、回纹、卷字及其他醒目的民族图案。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9698796272277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