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梅盆景的养护方法是什么?



				
				
我的大BABY
87939 次浏览 2024-05-27 提问
92

最新回答 (6条回答)

2024-05-29 07:17:01 回答

雀梅盆景虽好,还得精心养护,才能枝繁叶茂,略有疏忽,容易发生“四片”,会令你伤透脑筋。造成“四片”原因较多,主要是管理不善,养护环境和营养元素不能适应它的需要。盆土通透不畅,过干过湿,大水大肥,强光暴晒,通风不良,急于强扭造作,损伤皮层,病害虫害,破坏某部位的输导组织,形成坏死,都会产生“四片”。出现“四片”后,要立即翻盆,采取补救措施。除日常精心养护外,要保护好根干,多喷叶水,承受夜露,保持叶面洁净。一定部位蓄养新枝,保持艺术布局不受损害,尤其不能再施肥,注意水分、气温、湿度的掌握,并采取防治病虫等养护措施,让其在适合的小气候中复苏生长。  根据实践,可使雀梅四季常绿。其做法是,通过数次控水、摘叶、补肥,使叶片越长越小,越长越茂盛翠碧,不断提高它的观赏价值。尤其中秋后的一次摘叶至关重要,等再萌全叶,寒潮将临,入冬可移至室内向阳南窗下,保持流通空气,使雀梅冬不凋叶,安全越冬,翌春补肥,促使雀梅叶尽快新老交替。  由于雀梅质地坚硬,刚直挺拔,一般不必强扭攀扎,采取“蓄枝截干”,利用新枝繁多的优势,修剪成错落有致的云片状或自然大树型,风姿自然呈现,成为真实优美的艺术型态。

2024-05-29 07:17:01 回答

雀梅是树桩盆景的极品,具有刚正不阿的气质,萌发力强,适应性又好,生命力旺盛,四季多变,千姿面态,适合制作各种样式的盆景,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我国广东、福建及江浙一带极受欢迎,是主要盆景树种。  
  雀梅盆景虽好,还得精心养护,才能枝繁叶茂,略有疏忽,容易发生“四片”,会令你伤透脑筋。造成“四片”原因较多,主要是管理不善,养护环境和营养元素不能适应它的需要。盆土通透不畅,过干过湿,大水大肥,强光暴晒,通风不良,急于强扭造作,损伤皮层,病害虫害,破坏某部位的输导组织,形成坏死,都会产生“四片”。出现“四片”后,要立即翻盆,采取补救措施。除日常精心养护外,要保护好根干,多喷叶水,承受夜露,保持叶面洁净。一定部位蓄养新枝,保持艺术布局不受损害,尤其不能再施肥,注意水分、气温、湿度的掌握,并采取防治病虫等养护措施,让其在适合的小气候中复苏生长。  
  根据实践,可使雀梅四季常绿。其做法是,通过数次控水、摘叶、补肥,使叶片越长越小,越长越茂盛翠碧,不断提高它的观赏价值。尤其中秋后的一次摘叶至关重要,等再萌全叶,寒潮将临,入冬可移至室内向阳南窗下,保持流通空气,使雀梅冬不凋叶,安全越冬,翌春补肥,促使雀梅叶尽快新老交替。

2024-05-29 07:17:01 回答

雀梅是盆景里非常好养护的一种,日常只要注意土的干湿,你可以轻轻敲下盆,听到清脆声说明干了就浇水,而且要浇透,可别不干透也浇,会引起叶黄掉叶烂根甚至死亡,还有春季发新枝后可适当进行轻剪,入冬前施肥一次,好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4-05-29 07:17:01 回答

1、水要充足:所用的水以河水、塘水、雨水等天然水为好。如用自来水需贮存一两天,使其中氯气跑掉再用,比较妥当。含有肥皂的洗衣水,以及有油污和盐质的水决不能用。  2、施肥要讲究:肥施得过多,枝叶徒长,缺肥则枝条细弱,叶色变黄,易受病虫害。所以施肥要有原则:新栽种、初上盆、刚换盆的、根系受到损伤的一个月内不能施肥。春夏时,盆树生长旺季,必须多施肥。入秋后,盆树生长雀梅缓慢则要少施。冬季,盆树进入休眠可停止施肥。雨天或盛夏的中午前后不宜施肥。施用肥液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盆土稍干燥时要松土,以利于肥水渗入土中。为使肥料加速分解,第二天早晨一定要淋水。  3、盆土要好:雀梅树桩原来生长在野生地带,根系发达,耐旱耐涝,一旦被人们采挖,栽在咫尺浅盆中,生长条件受...

2024-05-29 07:17:01 回答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甚耐寒。适应性强,对土质要求不严,酸性、中性和石灰质土均能适应。耐旱,耐水湿,耐瘠薄。喜阳也较耐阴。根系发达,萌发力强,耐修剪。

2024-05-29 07:17:01 回答

1、湿度管理
  雀梅喜欢湿润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70~80%,空气相对湿度过低的话,雀梅下部叶片会黄化、脱落,上部叶片无光泽。
  2、温度管理
  由于雀梅原产于热带地区,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因此它对冬季温度的要求很严格,当环境温度在10℃以下雀梅便停止生长,在霜冻出现时不能够安全越冬。
  3、光照管理
  雀梅喜欢半荫环境,在秋、冬、春三季需有充足的阳光,夏季则要遮荫50%以上。室内养护雀梅,尽量放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厅、卧室、书房等场所。在室内养护一段时间后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荫的地方养护一段时间,如此交替调换可生长良好。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2377018928527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