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空气质量是什么意思?



				
				
品尝滋味real
27796 次浏览 2024-06-18 提问
33

最新回答 (5条回答)

2024-06-20 01:58:05 回答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1年11月10日,张力军表示,我国的PM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即将出台.2011年11月15日,著名大气环境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表示,PM2.5纳入评价后仅2成城市空气质量达标.
一、简介  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例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等.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
二、来源
一次颗粒物的天然源产生量每天约4.41×10^6  吨,人为源每天约0.3×10^6  吨.二次颗粒物的天然源产生量每天约.6×10^6吨,人为源每天约0.37×10^6吨.就总量来说,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约各占一半.颗粒物大部分是天然源产生的,但局部地区,如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和工矿区,人为源产生的数量可能较多.从18世纪末期开始,煤的用量不断增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工业、交通迅猛发展,人口益发集中,城市更加扩大,燃料消耗量急剧增加,人为原因造成的颗粒物污染日趋严重.
三、分类
对颗粒物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按尘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可分为飘尘和降尘.习惯上分为:
  尘粒:较粗的颗粒,粒径大于75微米.
  粉尘:粒径为1~75微米的颗粒,一般是由工业生产上的破碎和运转作业所产生.
  亚微粉尘:粒径小于1微米的粉尘.
  炱:燃烧、升华、冷凝等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粒径一般小于1微米.
  雾尘:工业生产中的过饱和蒸汽凝结和凝聚、化学反应和液体喷雾所形成的液
  滴.粒径一般小于  10微米.由过饱和蒸汽凝结和凝聚而成的液雾也称霾.
  烟:由固体微粒和液滴所组成的非均匀系,包括雾尘和炱,粒径为0.01~1微米.
  化学烟雾:分为硫酸烟雾和光化学烟雾两种.硫酸烟雾是二氧化硫或其他硫化物、未燃烧的煤尘和高浓度的雾尘混合后起化学作用所产生,也称伦敦型烟雾.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废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所形成,光化学烟雾也称洛杉矶型烟雾.
  煤烟: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粒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飞灰,粒径为0.01~1微米.
  煤尘:烟道气所带出的未燃烧煤粒.
  粉尘由于粒径不同,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特性也不同,如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可以长期飘浮在空中,称为飘尘,其中10~0.25微米的又称为云尘,小于0.1微米的称为浮尘.而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则能较快地沉降,因此称为降尘.
四、组成
颗粒物的组成十分复杂,而且变动很大.大致可分为三类:有机成分、水溶性成分和水不溶性成分,后两类主要是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含量可高达50%(重量),其中大部分是不溶于苯、结构复杂的有机碳化合物.可溶于苯的有机物通常只占10%以下,其中包括脂肪烃、芳烃、多环芳烃和醇、酮、酸、脂等.有一些多环芳烃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如苯并(a)芘等.可溶于水的成分主要有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等,其中硫酸盐含量可高达10%左右.颗粒物中不溶于水的成分主要来源于地壳,它能反映土壤中成土母质的特征,主要由硅、铝、铁、钙、镁、钠、钾等元素的氧化物组成.其中二氧化硅的含量约占10~40%,此外还有多种微量和痕量的金属元素,有些对人体有害,如汞、铅、镉等.
五、危害
1.环境危害
颗粒物中1微米以下的微粒沉降速度慢,在大气中存留时间久,在大气动力作用下能够吹送到很远的地方.所以颗粒物的污染往往波及很大区域,甚至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粒径在0.1~1微米的颗粒物,与可见光的波长相近,对可见光有很强的散射作用.这是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化学转化生成的硫酸和硝酸微粒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颗粒物落在植物叶子上影响植物生长,落在建筑物和衣服上能起沾污和腐蚀作用.大气中大量的颗粒物,干扰太阳和地面的辐射,从而对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气候发生影响.
2.人体危害
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人体呼吸道部位就越深,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粒径在  3.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能被吸入人的支气管和肺泡中并沉积下来,引起或加重呼吸系统的疾病.而其中PM2.5(可入肺颗粒物)由于粒径过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1/10大小,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2024-06-20 01:58:05 回答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有机碳(OC)、元素碳(EC)、硝酸盐、硫酸盐、铵盐、钠盐(Na+)等。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一般而言,粒径2.5~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风沙、工农业活动等机械过程;PM2.5中一次颗粒物(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飞灰以及多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森林野火等;PM2.5中二次颗粒物(间接生成的颗粒物)主要来源是大气中的气态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气态氨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颗粒物(如硫酸铵颗粒、硝酸铵颗粒、有机化合物颗粒等)。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PM2.5的二次来源比例往往高于一次来源。
悬浮颗粒(Particulate),泛指悬浮在气体当中的微细固体或液体。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大于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对于环境科学来说悬浮粒子特指空气中那些微细污染物它们是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当中小于10微米直径的悬浮粒子被定义为可吸入悬浮粒子它们能够聚积在肺部危害人类健康。直径≤2.5微米的颗粒对人体危害最大因为它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在职业危害相关技术标准中,将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统称为“粉尘”。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有机碳(OC)、元素碳(EC)、硝酸盐(NO3-)、硫酸盐(SO4  2-)、铵盐(NH4  +)、钠盐(Na+)等。

2024-06-20 01:58:05 回答

大气污染的PM是一个专有名词.
PM的英文名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人们现在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空气质量预报中,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大于2.5微米、小于或等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2024-06-20 01:58:05 回答

pm空气质量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针对单项污染物的还规定了空气质量分指数。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六项。

2024-06-20 01:58:05 回答

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有:  烟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浮尘)、  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等。
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国家环保总局1996年颁布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将飘尘改称为可吸入颗粒物,作为正式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污染的大气环境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微米。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如烟尘。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于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因此,对于老人、儿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风险是较大的。另外,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还是降低能见度的主要原因,并会损坏建筑物表面。颗粒物还会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SO2)是一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含硫矿石(特别是含硫较多的有色金属矿石)的冶炼;化工、炼油和硫酸厂等的生产过程。  二氧化硫是形成工业烟雾,高浓度时能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呼吸困难,严重时能诱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致人死亡。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层后,溶于水形成亚硫酸(H2SO3),部分会被氧化为硫酸(H2SO4),形成酸雨,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农作物毁坏,能使纸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碎,能使金属的防锈涂料变质而降低保护作用,还会腐蚀、污染建筑物。二氧化硫还会在空气中形成悬浮颗粒物,又称气溶胶,  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部,对肺有直接损伤作用。
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NOX)种类很多,包括一氧化二氮(N20)、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  (NO2)、三氧化二氮(N203)、四氧化二氮(N204)和五氧化二氮(N205)等多种化合物,  但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N02),它们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天然排放的N0X,主要来自土壤和海洋中有机物的分解,属于自然界的氮循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1]过程。  人为活动排放的NO,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如汽车、飞机、内燃机及工业窑炉的燃烧过程;也来自生产、使用硝酸的过程,如氮肥厂、有机中间体厂、有色及黑色金属冶炼厂等。据80年代初估计,全世界每年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N0X约5300万吨。N0X对环境的损害作用极大,它既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也是形成大气中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和消耗O3的一个重要因子。  在高温燃烧条件下,N0X主要以NO的形式存在,最初排放的N0X中NO约占95%。  但是,NO在大气中极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N0X,故大气中N0X普遍以N0X的形式存在。空气中的NO和N02通过光化学反应,相互转化而达到平衡。在温度较大或有云雾存在时,N02进一步与水分子作用形成酸雨中的第二重要酸分——硝酸(HN03)。在有催化剂存在时,如加上合适的气象条件,N02转变成硝酸的速度加快。特别是当N02与S02同时存在时,可以相互催化,形成硝酸的速度更快。  此外,N0X还可以因飞行器在平流层中排放废气,逐渐积累,而使其浓度增大。N0X再与平流层内的O3(臭氧)发生反应生成N02与03,N02与O进一步反应生成NO和02,从而打破O3平衡,使O3浓度降低,导致臭氧层的耗损。  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使人较难抵抗感冒之类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有问题的人士如哮喘病患者,会较易受二氧化氮影响。对儿童来说,氮氧化物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受损。研究指出长期吸入氮氧化物可能会导致肺部构造改变,但目前仍未可确定导致这种后果的氮氧化物含量及吸入气体时间。  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一个重要原因。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氮氢化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反应形成的有毒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气味,刺激眼睛,伤害植物,并能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另外,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的硝酸和亚硝酸是酸雨的成分,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植物体的焚烧。以及农田土壤和动物排泄物中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CO)是煤、石油等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几乎不溶于水,在空气中不易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故可在大气中停留2~3年之久。如局部污染严重,对人群健康有一定危害。  大气对流层中的一氧化碳本底浓度约为0.1~2ppm,这种含量对人体无害。由于世界各国交通运输事业、工矿企业不断发展,煤和石油等燃料的消耗量持续增长,一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多。据1970年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一氧化碳总排放量达3.71亿吨。其中汽车废气的排出量占2.37亿吨,约占64%,成为城市大气日益严重的污染来源。采暖和茶炊炉灶的使用,不仅污染室内空气,也加重了城市的大气污染。一些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矿坑爆炸和地震等灾害事件,也会造成局部地区一氧化碳浓度的增高。吸烟也会造成一氧化碳污染危害。  由于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运载氧的血红蛋白结合,结合速度比氧气快250倍,因此,在极低浓度时就能使人或动物遭到缺氧性伤害。轻者眩晕,头疼,重者脑细胞受到永久性损伤,  甚至窒息死亡;一氧化碳尤其对心脏病、贫血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伤害性更大。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其结果简明直观,使用方便,适用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空气污染指数清新的大气环境
是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我国目前采用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分为五级,API值小于等于50,说明空气质量为优,相当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API值大于50且小于等于100,表明空气质量良好,相当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API值大于100且小于等于200,表明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相当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长期接触,易感人群病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API值大于200,表明空气质量较差,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一定时间接触后,对人体危害较大
空气污染指数API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类别
 空气污染指数API  空气质量类别  空气质量描述  对健康的影响  相应措施  空气污染指数  API  空气质量状况  对健康的影响  建议采取的措施  
0-50  优  可正常活动  无  
51-100  良  可正常活动  无  
100-200  轻度污染  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200-300  中度污染  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  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并减少体力活动  
>300  重污染  健康人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老年人和病人应当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7435607910156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