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地基处理方案谁有?



				
				
中国神运
13191 次浏览 2024-05-19 提问
77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5-21 18:30:31 回答

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
施工时,应注意对淤泥和淤泥质土基槽底面的保护,减少扰动。荷载差异较大的建筑物,宜先建重、高部分,后建轻、低部分。
局部软弱土层以及暗塘、暗沟等,可采用基础梁、换土、桩基或其他方法处理。
当地基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地基处理可选用机械压夯实、堆载预压、塑料排水带或砂井真空预压、换填垫层或复合地基等方法。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应通过试验确定。

2024-05-21 18:30:31 回答

2.1  换土地基处理  
 某住宅楼群,6层3单元砖砌体结构,基础底以下杂填土层厚0.70~1.00  m,软土层下为承载力较高土层,采用将杂填土挖除换填2:8灰土做法,这些楼房建成使用已10年之多,完全正常。又如某住宅楼,基础底杂填土3  m多深,本可选用灰砂桩处理,但亦采用换土法处理,挖出的土无处堆放,所换土尚需从远处运来,施工困难,工期长。  
 2.2  埋深较浅的杂填土,软土地基处理  
 某两栋住宅楼,5层3单元砖砌体结构,基础底下软土层深2.0  m,地基承载力100  kPa,采用灰砂桩复合地基,桩深2.0~2.5  m,处理后地基达150  kPa。
 建在老城区旧城改造的住宅楼群,7层砖砌体结构,其杂填土或软弱土层一般在基础底下深3  m多,采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处理效果较好。  
 对浅层软弱地基采取由短桩组合的复增合地基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处理后地基,其承载力一般提高50%~100%,且造价低廉,施工速度快,缩短工期。  
 2.3  埋置较深的软弱土层地基处理
 某营业楼,4层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基,基础下杂填土及软弱土层约5  m深,采用干振碎石桩复合地基,原地基承载力不足100  kPa,处理后达180  kPa。另一营业楼,5层框架结构,地基较弱,基底下达7~8  m之多,且中夹淤泥层,采用了混凝土灌注桩,造价较高。其实,详细推敲,该工程仅为了处理并不太深的软弱土层,可以不用混凝土灌注桩,而用干振碎石桩复合地基,造价较低,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同样可达到设计要求。  
 2.4  遇地下水软弱地基处理  
 某高层框架结构,其地下室基底以下遇软弱土,且存在潜水层,采用干振碎石桩复合地基,桩长7  m多,桩径400  mm。初始做方案时,曾考虑混凝土灌注桩,经比较后,认为灌注桩造价高,且软弱土层并不太深,完全可用碎石桩处理好地基。
某框架结构商场,4层带地下室,部分遇软弱土层,基底下7.7  m多深,采用地下水位以下用干振碎石桩,地下水位以上用灰砂桩,其它部分较浅软土地基均采用灰砂桩,经测试,两种桩体组成的复合地基,其地基承载力及物理力学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在旧城改造住宅楼群中,也大量采用了以水泥为固化剂的深层搅拌加固法,处理含水量较高的软弱土或地下水中软土层。也有在含水量较高或地下水中软弱土地基中,采用灰砂碎石桩处理的,属于处理方案选择不正确,其处理效果较差。
 2.5  膨胀土地基处理  
 某试验楼,4层砖砌体结构,基础底以下为较深的膨胀土层,地基处理方案采取在基底下深挖600  mm膨胀土,换成砂垫层,基础适当加深,免受大气影响,并对基础及上部结构亦适当加强。建成使用多年,完全正常。建在膨胀土带的沿街的许多门市,多数为1~2层,一般适当加深基础后,在基础底换成砂垫层300  mm厚,由于砂垫层有调节不均匀沉降能力,建筑物无一栋出现墙体裂缝。  
 另一教学楼,3层砖混外廊式,基础底膨胀土挖槽后未做处理,且又遇雨,基础为毛石砌筑,上部结构亦未加强,建成使用多年后,三次出现墙体裂缝,三次对内外墙体加固,但均未处理地基基础,最终成为危房。
 2.6  复杂地质条件地基处理  
 某高层剪力墙结构,箱基2层,基底下为膨胀土,往下则为起伏较大的基岩。地基处理方案有多种,主要的有桩基方案,由于基岩起伏落差较大,桩深不好掌握,桩端抵承基岩,桩长不等,设计施工均较困难,此方案未能采用;另一主要方案是采用箱基。由于地基硬软不一,最终选择地基处理与箱基相结合的处理方案,将接触箱基底的基岩露头炸除,换成砂垫层,基岩中的土洞灌注混凝土及填碎石处理,整个箱基底做300  mm厚石屑褥垫,以调整不均匀沉降。  
 3  几点分析  
 1)  从上述工程实例看出,地基处理方案选择正确是至关重要的。方案的选择既紧密结合建筑场地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协调作用,既技术上先进合理,又比较经济,降低工程造价,这样的地基处理方案,才是最佳方案。实例中某教学楼,原膨胀土地基未经处理,即做毛石基础,就是不结合场地实际。墙体裂缝,虽三次加固,只加固上部结构,对地基未做任何处理,导致成为破损建筑,有的地基软土层不厚,可用换土方法处理,却用了灰砂桩复合地基等,都是地基处理方案值得推敲的问题。所以地基处现方案,必须作多方案比较后,优选最佳方案。  
 2)  工程实践证明,承重墙体裂缝,除温度应力引起外,主要原因不是由于选择的基础断面型式不合理,基础断面不够,主要是由于地基不进行处理,或不认真处理,或处理方案不正确,造成地基变形,引起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裂缝。有的设计,不在地基处理上下功夫,而是片面地加大基础断面,增设地圈梁,加大断面配筋,认为这样就能保证安全。孰不知,当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再大的地圈梁也难以抵抗这种变形。总之,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结合基础型式及上部结构情况,以及开槽后验槽发现的问题,对地基进行正确处理,比一味追求加强基础,要经济,且安全。  
 3)  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是建筑物统一的整体,具有相互的空间协调作用,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这是客观实际存在的。一般情况下,上部结构分析中,虽不计算与地基、基础的共同工作,避免使结构计算复杂化,但实际却存在由于地基变形,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附加内力。刚度较大的结构,较小的差异沉降,就可引起较大的附加内力。一般砖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均属刚度较大的结构,加强上部结构,可以增加结构调整地基变形的能力。因此掌握结构物共同工作的特点,使上部结构适应地基、基础变形的要求,同时地基、基础也要适应上部结构选型的要求,以达到共同工作的目的。孤立地选择地基处理方案,与基础及上部结构不相适应,由此引发的工程质量事故是不少的,应引以为戒。  
 4)正确的地基处理方案,通过精心设计,付诸实施,但施工粗糙,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不按设计要求去做,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保证施工质量也是地基处理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地基处理是隐蔽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必将留下隐患,使较好的处理方案及其处理方法不能发挥其应用的效果。

2024-05-21 18:30:31 回答

软地基处理常用工法及其特点
1、复合地基法:水泥土搅拌桩、粉喷桩、碎石桩等;缺点:造价较高
2、排水固结法
(1)塑料排水板联合堆载:工期长,效果不理想
(2)塑料排水板联合真空预压:工期90天以后,效果容易控制,成本低
3、强夯法:缺点:质量不可控,易形成“弹簧土”。
4、无排水砂垫层真空预压:新型工法,工期短  造价低  成本比塑料排水板联合真空预压节约三分之一,效果可靠。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9019708633422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