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青铜器特点是什么?



				
				
你好,朋友们
40112 次浏览 2024-06-06 提问
47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6-08 00:49:35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你解决这个问题。汉代青铜器产生于青铜时代的晚期,在我国青铜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体现出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特征,具有卓越的科学功能,并对当今设计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汉代青铜器很多都是素纹,大部分还是铸造的,也有的花纹、铭文是用錾子雕刻的。比如汉代的鎏金杯子、奁、盒、碗等用具上的花纹,多是雕刻的。汉代以后至唐代的铜器,铸造的花纹很多,其中有打料的铜、金、银器,并且也有了大、小焊的技术。
 一、西汉初期青铜器的特征
   西汉初期(高祖至景帝),此时的青铜器,基本为素面。其鼎主要承自秦式,但一般三足更矮。敦盒形。壶有大小二型并存,大型壶腹下部略呈收缩之状,腹比秦壶要鼓;小型壶的腹部较瘦长,经常铸出变形螭纹。钫此时更流行,有的做得很讲究,通腹有镶嵌绿松石的三角云纹。
   鍪和蒜头壶继续流行。日用器皿中,高灯多见,豆式熏炉盛行,带钩显琵琶形、棒形、琴形讲究的多做成鎏金、错金银、镶玉或绿松石。
     二、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西汉武帝至东汉章帝)是西汉青铜器最发达的时期,也是汉代青铜器新风格最终形成的时期。这时期最多见的青铜用器是鼎、壶、钫、尊、熨斗、带钩、铜镜。
   灯:古代照明器具。青铜灯出现于战国时期,而盛行于汉代。最著名的当属长信宫灯了,灯的样子很多,较普通的是有圆盘,盘内有钎,盘下有柱,柱下有圈足;也有盘下作雁足状的,盘用来盛油或插烛。另有一种灯自铭为“行灯”,它圆盘边有把,盘下有三短足。青铜灯最富感染力的当属那些铸成人形、禽形、兽形、树形的艺术造型灯。
   博山炉:古代焚香的器具。一般炉体作圆形,用来放香料,体下有高足,有的足还铸成人形或鸟兽形;炉盖均高而尖,雕镂成山峦形上有人物、走兽,象征海上仙山“博山”,故名“博山炉”。盛行于汉代。
   樽:古代盛酒的器皿,器作圆形,直壁,有盖,腹较深,下有三兽足,旁有铺首衔环耳。
   洗:盥洗用器皿。形状象盆,圆形、宽口沿,平或圆底,腹外多有铺首衔环耳,内底常用双鱼作装饰,并多铸吉语。盛行于汉晋。
   耳杯:古代饮酒器。多漆制,称“羽觞”。铜质者,器作椭圆形,腹壁有二环耳。
   熨斗:古式熨烫衣服的工具。形状为圆腹宽口沿,有长柄,盛行于汉魏。
   三、东汉中晚期青铜器的特征
   东汉中晚期(和帝至献帝)青铜器又有了新的变化。此时使用较多的铜器日用品有:钟、扁壶、盆、釜、鐎斗、灯、博山炉、炉、熨斗、尊、耳杯、虎子、车马器、带钩、铜镜、玺印等。此时青铜器的特点是比以前轻薄、错金银技术在青铜器装饰中几乎消失,鎏金仍多,鎏金器上出现了细线阴刻云纹。
   四、汉代的铭文特征
   汉代青铜器铭文应主要掌握两点:文字风格的特殊性,铭文所记内容的时代特点。
   1、文字风格
   汉代青铜器铭文中简化字很多,简化的方式主要有五种:省略笔画或偏旁、整体简化、截笔、借笔、草化;繁化字不多,繁化手段主要有增加表意偏旁与加饰笔两种。汉金文通假字很多,有的本字与借字并见于汉金文,有的则汉金文中只见借字而不见本字。青铜器铭文中的文字讹误现象(包括缺笔者、漏补者、漏而不补者、错讹者、衍文者、讹混者、穿笔与连笔者)则不见于其他时期。
   2、汉代金文内容仍沿用战国的“物勒工名”制度
   这时的“物勒工名”有三种类型:三级制(制造,主造,省造)、二级制(制造、主造或制造、省造)、一级制。另外,汉代青铜器中的纪年铭文有宫廷纪年和王国纪年,所记时间多是制作时间、铭刻时间。汉代有铭青铜器大多自铭清楚,并有标明器物的使用场所这。因当时青铜器往往是批量生产,成批使用,所以常铸刻有数字编号、天干编号。战国时期已出现编号的青铜器,但编号方式简单。
   五、汉代青铜器点评
   1、鸭型香薰。香熏亦称香炉、熏笼,既可养颜怡性、祛病强身,又被视为一种高雅的陈设,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睐。香熏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始于三国两晋并一直延绵至清末民初。这件香熏,通高  21厘米,直径26厘米,为青铜质,整体分为三层,上部呈椭圆形,镂空、圆口,炉盖似点燃香后,烟气从炉盖的孔洞中缓缓飘出,顿觉飘飘欲仙。中间为凫水、扬颈、单足立于一个圆盘中间,整体造型精美、传神。造型栩栩如生,古朴典雅,传递着一种“春暖鸭先知”人生况味,让人叹为观止。器物构思巧妙,造型古朴大气,铸造工艺写实细腻,尤其鸭背的羽毛栩栩如生,寥寥数笔,一幅鸭子戏水图就活生生展现在人们面前,极有收藏价值。
希望可以帮的到你。

2024-06-08 00:49:35 回答

一、西汉初期青铜器的特征
   西汉初期(高祖至景帝),此时的青铜器,基本为素面。其鼎主要承自秦式,但一般三足更矮。敦盒形。壶有大小二型并存,大型壶腹下部略呈收缩之状,腹比秦壶要鼓;小型壶的腹部较瘦长,经常铸出变形螭纹。钫此时更流行,有的做得很讲究,通腹有镶嵌绿松石的三角云纹。
   鍪和蒜头壶继续流行。日用器皿中,高灯多见,豆式熏炉盛行,带钩显琵琶形、棒形、琴形讲究的多做成鎏金、错金银、镶玉或绿松石。
     二、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西汉武帝至东汉章帝)是西汉青铜器最发达的时期,也是汉代青铜器新风格最终形成的时期。这时期最多见的青铜用器是鼎、壶、钫、尊、熨斗、带钩、铜镜。
   灯:古代照明器具。青铜灯出现于战国时期,而盛行于汉代。最著名的当属长信宫灯了,灯的样子很多,较普通的是有圆盘,盘内有钎,盘下有柱,柱下有圈足;也有盘下作雁足状的,盘用来盛油或插烛。另有一种灯自铭为“行灯”,它圆盘边有把,盘下有三短足。青铜灯最富感染力的当属那些铸成人形、禽形、兽形、树形的艺术造型灯。
   博山炉:古代焚香的器具。一般炉体作圆形,用来放香料,体下有高足,有的足还铸成人形或鸟兽形;炉盖均高而尖,雕镂成山峦形上有人物、走兽,象征海上仙山“博山”,故名“博山炉”。盛行于汉代。
   樽:古代盛酒的器皿,器作圆形,直壁,有盖,腹较深,下有三兽足,旁有铺首衔环耳。
   洗:盥洗用器皿。形状象盆,圆形、宽口沿,平或圆底,腹外多有铺首衔环耳,内底常用双鱼作装饰,并多铸吉语。盛行于汉晋。
   耳杯:古代饮酒器。多漆制,称“羽觞”。铜质者,器作椭圆形,腹壁有二环耳。
   熨斗:古式熨烫衣服的工具。形状为圆腹宽口沿,有长柄,盛行于汉魏。
   三、东汉中晚期青铜器的特征
   东汉中晚期(和帝至献帝)青铜器又有了新的变化。此时使用较多的铜器日用品有:钟、扁壶、盆、釜、鐎斗、灯、博山炉、炉、熨斗、尊、耳杯、虎子、车马器、带钩、铜镜、玺印等。此时青铜器的特点是比以前轻薄、错金银技术在青铜器装饰中几乎消失,鎏金仍多,鎏金器上出现了细线阴刻云纹。

2024-06-08 00:49:35 回答

汉朝青铜器物特点是由锡合金制成的,以容器为主,如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等,有较强的硬度,便于长期收藏,同时青铜器皿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线条畅达,造型生动、多彩多姿,器物有精美的铭文。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679359436035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