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青花瓷器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幸福、定格
25478 次浏览 2024-06-16 提问
143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6-18 10:48:17 回答

成化青花瓷器鉴定的方法有:1.  成华时期的瓷器胎子洁白细腻,没有白中泛青的感觉  2.釉:莹润如脂,又肥又透  3.青花:成华时期,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几乎已经用完,所以成华青花瓷用的都是  国产的平等青。

2024-06-18 10:48:17 回答

一.[  器型  ]
历代青花瓷无论官窑或民窑都遵循一定的器型制作,官窑作品秀丽端庄,民窑则显得更加拙扑。因此,掌握各个朝代不同的器型就可以对青花瓷的大致生产时期了然于胸。以明代青花为例,明青花器型稳重端庄,敦实古朴,如洪武时期的人罐。大盘等。工艺上,明代琢器腹部多有胎接痕迹。如永乐。宣德时的绶带纹扁壶,如见此类器物腹部为竖胎接痕的,后仿的可能性就很大。另外大件器在明代,除洪武。宣德。嘉靖。万历朝外,其他时期并不多见。入清后,青花瓷器型轻薄新颖,线条直硬,大件较多。一般来讲,民窑往往更遵循传统器型,而官窑则经常出现一些特殊器型,但万变不离其宗,仍可从传统器型中找到一些端倪。
二.[  胎釉  ]
明代早期因为胎土淘炼不精细,故而青花瓷的胎骨显得较为粗糙,但在同一朝代,也有不同情况。如永乐青花胎就有厚薄之别,宣德青花胎较为厚重,而嘉靖时除一些小件器物外,青花胎质均欠精细。釉面上,明早期既有缺乏光泽的,也有莹润肥厚的;中期则普遍滋润,晚期又是滋润与枯涩者均有。清代青花瓷则胎骨轻盈,胎质细腻,釉面细薄,纯白度和透明度均好于明代,色泽明亮。特别是康熙时期的青花瓷,胎质缜密,有“糯米汁”之称。制瓷的最高境界即追求瓷器达到“仿玉”的层次,手感温润如玉,才是精品中的精品。也正因为如此,古瓷往往看上很粗糙,而手感柔润;新瓷则恰恰相反,手感干涩。
三.[  青料  ]
明清由于各个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因而在瓷器上所呈现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整体上看,明代青花呈色深沉含蓄,如永乐。宣德两朝;而清代青花呈色清扬飘浮,如康熙,雍正两朝。具体来看,明洪武青花使用元代时所用的青料,呈色灰蓝偏暗;永乐。宣德时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呈色浓艳,有明显的铁锈斑痕;成化时用的是平等青,发色淡雅,釉面滋润;晚明时用的是回青石子青料,青花浓深透紫;清康熙时用的是珠明料,青花发色鲜翠,深沉不一,有“青花五彩”之誉。
四.[  纹饰  ]
由于帝王的不同嗜好,明清时不同朝代的装饰风尚也不一样。如明宣德时皇帝喜好国画,这一时期就多见瑞果瑞鸟纹饰;清时康熙帝能战善武,刀马人物就成了青花瓷装饰的常见题材。在纹饰风格上,明清两朝也截然不同,明代以写意纹样为多,线条流畅,简练有力,也有图案化纹样。纹饰题材有植物。人物。动物等,生活气息浓郁雅致,追求意境。清代以写实性纹样为多,意境通俗,讲究吉祥寓意。但多数官窑的画风呆板,缺乏生气。
五.[  款识  ]
明清两代青花瓷的款识在官民窑风格。落款位置。书款用料。字体。排列形式等方面都有差异,如明早期器物多为砂底,因而款式多写在内底心;中期以后多写在圈足内;清康熙时,琢器多有匾额款,写在口沿或腹部等处。此外还有许多仿款需要注意,如明成化多仿宣德款,天启。崇祯时多仿宣德。成化款;清康熙时多仿嘉靖款,雍正时多仿成化款,乾隆时多仿宣德款等。无论哪个朝代仿前朝款,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本朝代的特征,而后仿品上的款识多为任意书写,字体及布局均不同于前朝之款,即便是精心描绘,也难免露出马脚。鉴定时如仔细辨别,则不难看出破绽。

2024-06-18 10:48:17 回答

1.胎:成华时期的瓷器胎子洁白细腻,没有白中泛青的感觉  
2.釉:莹润如脂,又肥又透  
3.青花:成华时期,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几乎已经用完,所以成华青花瓷用的都是  国产的平等青。这种青料含铁较少,含锰较多,呈色蓝中泛青灰,没有  了铁锈斑,发色稳定,淡雅柔和  
4.底款:成华瓷器的底款都是“大明成华年制”六字楷书底款,有个别“大明年  制”或“大明年造”的款子。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70054912567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