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雕刻工艺有哪个了解怎么做?



				
				
麻辣土豆56
34804 次浏览 2024-05-24 提问
59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5-26 09:08:25 回答

一、因料施艺
  每部玉雕作品均需从玉石原料的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在发挥想象力之余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尤其在人物、花鸟、花卉、动物等作品的创作中更是因料设计,独辟蹊径。玉雕工艺历史悠久,随着工艺的进步、技艺的提高,工匠们因料施艺的技能也越来越高,作品更丰富多彩。
  二、剜脏去绺
  去绺。绺即玉中的自然裂纹,因受到自然力冲击、受冷变化等多种因素而形成,没有一定形状、方向和规律。在选择和雕刻玉石时,首先要注重对纹绺的处理,或顺绺锯玉或躲,之后才能根据料形进行设计。在设计后的玉雕中,也可能再次出现纹绺(“纹线”、“水线”),这更需要玉雕工匠进一步去绺改形。
  三、化瑕为瑜
  瑕本来是玉石中的缺陷,但是天然通透的玉料本就十分难得,稍有瑕疵的玉石也须充分利用,于是形成“化瑕为瑜”的雕琢工艺特点。这反而会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达到画龙点睛之效。
  四、废料巧用
  废料巧用,目的在于珍惜玉料资源,降低作品成本,从而创造出与成品料等价或价值更高的玉雕工艺品。
  五、俏色巧用
  玉色以绿色为主,兼备黄、黑、红、白等色。有的玉为杂色玉,红、黄、墨、绿诸色聚于一体,色彩斑斓。玉料丰富的颜色和玉质为制作中巧用俏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亦使玉制品更加精美、形象、生动,而使世人更加珍爱。
  六、浮雕
  浮雕主要用于素活、炉、瓶熏、器皿之中,是指在雕刻平面的底板上塑造或琢制形象,形体轮廓线近似绘画,凸凹变化不一,不拘泥于形式,主要从正面欣赏。玉雕作品因浮雕各种花样、纹饰,使作品古色古香、典雅华贵。浮雕包括浅浮雕、中浮雕和深浮雕三种。
  七、透雕
  浮雕的一步发展,就成为了透雕,又叫镂空雕。它是在浅浮雕或深浮雕的基础上,将某些部位镂空,从而使形象的景象轮廓更加鲜明,使作品体现出玲珑剔透、奇巧的工艺效果。许多透雕作品的花纹图案上下起伏二三层乃至四层,使花纹图案、景物上下交错、远近有别,体现出绝佳的艺术效果。
  八、圆雕
  圆雕属于三维立体雕刻,又称“园身雕”。圆雕的玉石作品,在前后左右各面均经过精心雕琢,因此可以任何角度欣赏,器如实物,只是差在比例上而已。圆雕工艺广泛应用于素活类和人物类玉雕作品中。
  九、内雕
  内雕,是指在一块玉料上雕刻里外二层或三层景物,工艺更加复杂,行内称之为“绝活”。20世纪70年代后,玉雕艺人尝试探索内雕技艺,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十、螺纹组合
  螺纹组合是指将工业螺纹和组装工艺应用于玉雕工艺品中。80年代后玉雕大件制品盛行,将螺纹引进玉制品中,使得大件玉雕的制作更加方便,效果十分理想。

2024-05-26 09:08:25 回答

一、因料施艺
因料施艺作为诸多技艺中的首要工艺,它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玉雕是艺术,是灵感的喷发,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浑然天成的凝结到玉雕作品中去,因料施艺要求完美的结合玉料的颜色,料性和形状等等特性,最大程度的利用和展现出玉料本身的魅力,无论是在人物还是植物的雕刻中,最为讲究的都是因料施艺,巧夺天工。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因料施艺的工艺已经日臻合理,也将为世人带来更为精美,让人惊奇的作品。
二、剜脏去绺
脏和绺是玉石中最为让人厌恶和惋惜的缺憾,常常一件上等的玉石就因为脏和绺的存在而破坏整件玉石的美丽,而剜脏去绺就是巧妙的将玉石中的杂质去除,让玉石更为的透亮、纯净。尤其是在大型玉器的雕刻过程中,剜脏去绺的重要性就充分的体现出来。剜脏去绺有时需要玉雕者费尽心思,冥思苦想,再能真正的将脏绺完美的去除,甚至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
三、化瑕为瑜
瑕疵是对于玉石来说是难以避免的,自然就晶莹剔透的碧玉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在漫长的玉雕工艺演变过程中,就出现了化瑕为瑜的技法,化瑕为瑜的做雕刻出的作品非但不会对作品本身产生不利的影响,还可让作品更为灵便生动,栩栩如生。
四、俏色巧用
俏色巧用是玉器雕件的灵魂,也是玉雕师们最为重视的一点。玉的颜色多种多样,并不是所有的玉石都是通体一色,有的玉甚至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颜色,这为雕刻师们的创作提高了难度,也为他们充分发挥俏色巧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件好的俏色巧用作品甚至可以成为匠师们毕生的杰作。
五、浮雕、透雕、圆雕、镶嵌等
浮雕、透雕、圆雕、镶嵌等众多技法的应用,在玉雕作品的雕琢中尤为重要,是其他工艺想要达成的基础手段,可以说没有这些技艺,很难真正的达到俏色巧用,因料施艺的目的,当然,这些技法也是为到达俏色巧用,因料施艺的过程中逐步演化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精品玉雕更是集这些技法于大成。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谢谢

2024-05-26 09:08:25 回答

1、阴刻线:指在玉器的表面琢磨出下凹的线段,有单阴线或两条并行的双刻阴线。汉代以前的阴线段大多极浮浅,由一段段短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这是砣具旋转轻起轻落形成的,一般称之为“入刀浅”、“跳刀”、“短阴刻线”。
2、勾彻:按设汁的花纹勾出浅沟形凸起线条叫“勾”,也称刚线,商代时常用。把一边的线墙磨出一定的形体叫“彻”,西周时为单彻,即一面斜入刀,另一面为阴刻线,也产生阳文凸起的效果,俗称“—面坡”。
3、隐起:在线条或块面外廓略减起,形成隐约凸起,触之边棱不明显。红山文化即采用此手法。
4、浅浮雕: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图像外廓的底子、造成线饰凸起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玉琮,兽面眼、口、鼻即用浅浮雕。
5、高浮雕:挖削底面,形成立体图形,并加阴线纹塑形,始于战国,明清时流行。
6  、圆雕:立体造型人物、立兽等,红山文化及商代玉器中经常出现此类器件。
7、活环:将玉料削琢成相连的活动环索,可延伸玉料的跨度,春秋时即已采用。
8、镂空雕:又称透雕,在穿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镂空的玉冠状饰。镂空雕的程序是先在纹饰外廓等距的地方钻管打孔,再用线锯连接形成槽线.商代时镂空玉凤的镂空剖面很平滑,说明当时镂孔对接技术已非常娴熟。元代的镂雕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透雕的玉炉
顶,荷花芦叶穿插多达三四层,十分玲珑剔透。
9、花下压花:由多层透雕发展而来,所制玉器巧妙地以细密镂空纹饰为底纹,衬托表面半浮雕手法琢制的龙纹或花草造型,形成两层或三层有浮雕的装饰面。
10、打眼:红山文化时打孔的形式就很丰富,但当时用竹木、皮革为钻具,借助于中介水砂钻磨,硬度极低,造成孔洞口沿磨损,两面钻孔的对接不够准,孔径壁有条痕等。良渚文化打眼,穿孔的技术有所提高,玉琮的射径内壁均很光滑。先秦以前由于钻孔的工具原始,孔洞多呈马蹄形眼(单面钻),蜂腰眼(对接孔洞)。战国以后使用铁钻头穿孔,形成整齐的管状。汉代时能钻制复杂的人字眼,如五翁仲、象鼻眼等。
11、底子:古代人制作玉器精益求精,纹饰底子也不惜工本。铲削后的器面,器壁,注意削平磨光,因而十分平整。
12、挖膛:琢制玉器内腹部技术,良渚文化时的高筒玉琮已显示出挖膛技巧的高超,清代的鼻烟壶制作更是追求薄壁,使这一技术更趋娴熟。
13、抛光:抛光分为粗光和精光。战国以后的玉器很注重最后的抛光工序,使玉雕表面的晶莹润泽玻璃光泽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14、剪影:所雕出的人物或动物采用正侧面剪影的手法,如同剪纸一样,抓住主要的特征,用熟练而准确的轮廓线勾勒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15、汉八刀:汉八刀为汉代独有,所雕玉器“八刀”即可形成,这里是指汉代琢玉刀法的精准,寥寥数刀即可成形,不是指刚好八刀。后人称之为汉八刀,代表作品如玉豚、玉璜等。
16、跳刀:跳刀为汉代所独有,汉代阴线纹细如游丝,由许多短线连缀而成被称之为跳刀。虽若断若续但线条依然流畅,有的阴线还以极细微的圆圈陪衬。
17、俏色:利用玉料本身天然的不同颜色,巧妙的琢刻成物体外表的肤色或器官,若能雕刻得恰如其分,则有巧夺天工之妙。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8529996871948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