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笔筒的历史?



				
				
梦中天空
62605 次浏览 2024-05-15 提问
108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5-17 17:32:31 回答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从目前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明屠隆《文具雅编》:“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栟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  ‘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

2024-05-17 17:32:31 回答

笔筒的出现  有考古学家推测,笔筒早在战国时即已出现.1954年6月湖南省文管会在长沙左家公山发现战国木椁墓,其中遗物有一支真正的毛笔,与笔同在一处的还有简削、竹片和小竹简各一.此套工具可能就是当时用于写字的全套工具,而其中的小竹简为盛笔所用,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笔筒.  历史考证  笔筒正式而普遍地作为一种文房用具出现应该是在明代晚期,确切地说应在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明代遗留下来的绘画作品很多,大量写实的作品应该能够准确地记录文人的案头陈设,可明中期以前有关文人活动的绘画中并没有发现笔筒,其它文具均时有所见.“笔筒”一词在明中期以前的书籍中未曾出现,说明当时还没有笔筒.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出笔筒的产生时间.至于实物,完全可以信赖的明朝笔筒,除去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的作品,存世者十分罕见,这足以证实笔筒的产生时间,当为明朝晚期.  发展历史  笔筒的祖上当为笔床、笔架、笔船和笔格.诗人岑参在《山房春事》中有“数技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的句子.可见这些文具颇受文人的喜爱.笔床的用法是,将毛笔横卧其上,如人卧床.一只笔床上面至多可放三四管笔.它虽然造型新巧,但使用起来却不太方便.笔床和笔船都被明代以后为大量兴起的笔筒取而代之,清代便少见踪影.笔架至今仍在使用,笔筒则盛而不衰,成为存放毛笔的主要案具.笔筒大都造形简单,口底相若呈筒状,非常实用,是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极具观赏和艺术价值,深得古代文人墨客的宠爱.

2024-05-17 17:32:31 回答

笔筒是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一般呈圆筒状,材质多样,可见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在我国古代,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品位,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明代:笔筒开始兴起
     据文献记载,三国时已有笔筒。但是,三国的笔筒是一枝镂孔的细竹管,笔完全置于其中,与后世圆筒状插笔的笔筒有很大的不同。
     记载笔筒较多的是明代的文献。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屠隆的《文房器具笺》笔筒条曰:“(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坐为雅,余不入品。”文、屠二人皆为明代晚期的著名文人,对当时的文房器具多有记述。只是二人钟情于竹木的雅洁,对其他质地的笔筒关注不够。 
     实物方面,我们现在看见的笔筒多为明清以后的制品,常见的明代笔筒有如下几种:
     竹笔筒:截取一段适宜的竹子,并且留节,就是一件初创的笔筒,迄今所见最早的一件笔筒是南京博物院藏的朱松邻制松鹤纹竹笔筒。朱松邻为正德嘉靖年间嘉定派竹刻的开山始祖。松邻其子名缨,号小松;孙稚征,号三松,三世相传,嘉定三朱,声名远扬。
      瓷笔筒:见有崇祯年制的,有直口和撇口两种,器壁直筒形或略有束腰,口至底胎体渐厚,器口露胎或施酱釉,题材纹样以人物故事为主。 
     木笔筒:传世的明代木笔筒见有筒身浮雕蟠螭、花卉、云龙等。木笔筒中较多见的是浮雕花卉笔筒,构图或简练有致,或丰满厚重而不杂乱,刀法圆熟、流畅而古雅。
     另外,明代还有漆笔筒和象牙笔筒传世。   
    
清代:笔筒大行其道
     兴起于明代中晚期的笔筒在清代大行其道。各款笔筒强劲发展。瓷器、竹木、漆器、象牙、玉器、玛瑙、紫砂、葫芦笔筒,变化多端,粉墨登场,成为文人朝夕相处的伴侣。
     竹笔筒是清代最为常见也是最为主要的笔筒。吴之王番、周颢、潘西凤、邓渭都是清代早中期著名的文人竹刻家。瓷笔筒仅次于竹笔筒,品种涉及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墨彩、五彩、粉彩、斗彩、单色釉等。其中,康熙的青花、雍正的墨彩和乾隆的粉彩笔筒,体现了各朝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从器型上,清早期(顺治、康熙)某些笔筒还保留了明代笔筒上下均略撇的特征,清中期后,笔筒多为直身圆筒。从纹样看,有山水人物、花鸟、松鹤、百寿字等,但以山水人物故事为多。此外,此时也有少量的玉笔筒和象牙笔筒。
     笔筒的形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顺治年间的笔筒一般体形较高,平底无釉,胎厚体厚。到了清康熙年间,则体形略为降低,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璧形,所以,人们称之为“璧足”。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则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璧足”改为“圈足”。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2435197830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