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民居有什么特点?



				
				
馋嘴鱼了乐
50772 次浏览 2024-05-29 提问
39

最新回答 (4条回答)

2024-05-31 12:56:36 回答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村址的选择颇为讲究,要求该处必须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村寨依山而建,背后是山林,山环水绕,梯田密布。民居有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干栏房等形式。瓦房顶均为悬山式,草房顶有两面坡和四面坡两种。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哈尼族建筑为北土掌、南干栏。
  蘑菇房是哈尼族传统建筑,形如蘑菇。云南红河、元阳、绿春等地多为土墙草顶,以木构架承重。房顶为四个斜坡面,上铺茅草,也有用瓦覆盖。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堆放杂物。如果是两层楼房,二楼一般不住人,用于贮藏粮食、杂物。
  不同地区哈尼族的房屋样式不同。红河及墨江的哈尼族平顶土掌房较为普遍,较多地保存着大家族的生活特点。建房前需要选择吉日进行占卜。破土动工时也要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吉日良辰,亲戚朋友都过来帮忙。房屋用优质木料做支柱,舂土或以土坯为墙,顶部铺以粘土,厚0.3米左右,房屋分成三间,中间堂屋供奉祖先,右边大屋家长居住,晚辈住在左边的小房间里。
  各地哈尼族住房类型虽有不同,但都体现出男女有别的特点。住间的床位分男床和女床,男子的床位必须在中轴线一侧,女床则可压中轴线。父亲去世,长子要睡父亲的床位,表现出其男性继嗣的原则。正房堂屋的饭桌只准男人就餐,女性只能在耳房内用饭。

2024-05-31 12:56:36 回答

一、藏族民居俗称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居住在四川阿坝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装修部分则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说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四川茂汶地区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墙为片石垒砌,建筑密度极高,并附建有极高的碉堡及过街楼,防御性极强。云南红河州一带的哈尼族民居称为“土掌房”,为土墙、平顶、外墙无窗的两层楼房,这种体系应说与藏族碉房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二、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筑,形似碉堡,通称碉房。一般为2至3层,也有4层的。通常底层做畜舍,上层住人,储藏物品,还有设经堂的。平面布置逐层向后退缩,下层屋顶构成上一层的晒台。厕所设在上层,悬挑在后墙上,厕所地面开一孔洞,排泄物可直落进底层畜舍外的粪坑中,以免除清扫的麻烦;设有两层厕所的,上下层位置错开,使上层污物能畅通无阻地落到底层粪坑。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藏族帐篷有冬夏帐篷之分。冬帐篷,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先编成一定宽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毡条,然后根据需要尺寸缝织成帐篷,这种帐蓬能适应高原暴雨、风雪及高寒气候。大小不一,形状有长方、正方、六角、多角等形。用立架或支柱撑起。室内净高约1.6-2m。帐顶系好牦牛绳,四周钉堤桩牵牢,用木桩或牛羊角桩锚钉。帐顶留有天窗,可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块垒砌矮墙,以御风寒侵袭。夏帐篷,为夏天牧民外出时使用的一种轻便帐篷。它由白布帆布、藏布织成,有正方形、长方形。四周饰黝黑、褐或蓝色边。大型帐篷还饰有工艺精湛的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白云点狮、六道轮回等类图案。还有可容上百人聚会的大帐篷,由既保温又抗晒的双层帐篷等。具有浓厚的宗教装饰色彩,在青山绿茵的旷野,散布着点点白帐,缕缕炊烟,别具情趣,很具藏族文化特点。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2024-05-31 12:56:36 回答

哈尼族的住宅主要有落地式鸡罩房和土掌房二种。
落地式鸡罩房形如倒扣在地的鸡笼。舂土为墙,用四根中柱穿洞套榫,顶着中梁,两边山墙用杈子撑顶梁,以竹杆为椽,茅草盖顶。房分里外两层,舂墙隔开。里层是卧室  ,老人居东方,子女住西方,中间供神和盛放家什,外层是日常生活区,会客、吃饭、操理家务等。屋檐低矮,要弯腰出入,屋内不留窗户,光线暗淡,白天寻物尚需点灯。
墨江布都人则喜欢居住土掌房。土掌房属传统建筑式样,用优质木料作支柱,柱上凿榫口放枕木,枕木上放竹笆或柴块,用粘土铺成顶,厚约一尺,舂土或以土坯为墙,防火性能好,冬暖夏凉。房分三间,中为正堂,供奉祖先,右为大房,家长居住,左为小房,  为晚辈居住。

2024-05-31 12:56:36 回答

哈尼族民居称为“土掌房”,为土墙、平顶、外墙无窗的两层楼房,这种体系应说与藏族碉房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二、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筑,形似碉堡,通称碉房.一般为2至3层,也有4层的.通常底层做畜舍,上层住人,储藏物品,还有设经堂的.平面布置逐层向后退缩,下层屋顶构成上一层的晒台.厕所设在上层,悬挑在后墙上,厕所地面开一孔洞,排泄物可直落进底层畜舍外的粪坑中,以免除清扫的麻烦;设有两层厕所的,上下层位置错开,使上层污物能畅通无阻地落到底层粪坑.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藏族帐篷有冬夏帐篷之分.冬帐篷,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先编成一定宽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毡条,然后根据需要尺寸缝织成帐篷,这种帐蓬能适应高原暴雨、风雪及高寒气候.大小不一,形状有长方、正方、六角、多角等形.用立架或支柱撑起.室内净高约1.6-2m.帐顶系好牦牛绳,四周钉堤桩牵牢,用木桩或牛羊角桩锚钉.帐顶留有天窗,可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块垒砌矮墙,以御风寒侵袭.夏帐篷,为夏天牧民外出时使用的一种轻便帐篷.它由白布帆布、藏布织成,有正方形、长方形.四周饰黝黑、褐或蓝色边.大型帐篷还饰有工艺精湛的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白云点狮、六道轮回等类图案.还有可容上百人聚会的大帐篷,由既保温又抗晒的双层帐篷等.具有浓厚的宗教装饰色彩,在青山绿茵的旷野,散布着点点白帐,缕缕炊烟,别具情趣,很具藏族文化特点.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375260353088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