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国画有什么技巧吗?



				
				
搜奇猎怪
62725 次浏览 2024-06-21 提问
77

最新回答 (5条回答)

2024-06-23 15:12:13 回答

古人写作书画,一般是在纸或绢上。因此,如果能对历代绢、纸有所了解,对鉴定书画的真伪就尤为有用。  中国绢的发明在纸之先,用绢来作书画的年代也比较早。不过绢有一个缺陷,就是保存的时间不象纸那么长。无论保存得有多好,不受任何意外损伤,只是空气的自然浸蚀,年代久远的绢就会变得糟脆。百年以上的绢,已经没有韧性了。明代初年的绢,至今已经腐败得不能碰触。而宋的绢,因裱托得比较好,目前还可见到,至于宋代以前的绢,虽然有,但也已经辨不出模样了。  宋代初年的绢,横竖皆单丝,不过横丝稍粗,看似双丝。宋代中叶,横竖丝粗细相同,但都比早期的丝线粗一些,颜色与深藏经纸色略同。元你的绢,横竖丝线仍然是单的,但丝线细而纹理稀。明初则竖丝为单而横丝变为双,丝线粗细均匀,密度整齐。清代,横竖丝都变为双丝,以前的单丝绢也不复存在。  明以前的绢,传至今日,表面上已绝无亮光;丝上的绒毛,也已经完全褪掉。其颜色则内外如一。作伪者若用新绢,由横竖丝的粗细单双,即可辨别出来。有一种特制的元丝绢,从表面上看,与宋元的绢相似,但其表面上的光,以及丝上的绒毛,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完全褪净;而且其颜色也是内外不同,绝不可能与绢完全一致。  纸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宋代以前的纸,有若干种类,其材料是什么,都没有确切的记载。传世的古纸,主要有棉纸和麻纸。从表面上看,棉纸有点类似今日的宣纸。麻纸的纹理要比棉纸粗疏一些。棉纸和麻纸中都掺和有丝。棉纸丝短,麻纸丝长。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鉴定纸的年代:取一旧纸,浸泡在水中,然后用针来挑。如果是宋纸,那么必然有很多称绒,而且无论如何破碎,仍然可以装裱。宋代以后的纸,则不可能这样。如果用显微镜观察,真纸并不平匀,膜皮如虫蚀之状,而且有一层白灰,若隐若现。其颜色则无论里外、凹凸,均系一致。伪造的绝代  ,因为是用颜色染成的,厚则深,薄则浅;里则淡,外则重;凸则有,凹则无。因为质地不同,其受色的程度必然不一样。  新手往往难以辨别作品的真假,这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才能积累经验。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看著录。一般而言,1990年以前出版的著录较为可靠。大型出版社出版的著录,比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更加权威一些。熟悉画家也很重要。了解一个画家的画风和个性之后,对其作品的真伪就更有辨别能力。  画作出品的时间段,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1949年以后的称为现代,之前的为近代。近代画作的价格走势最好。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近代画家大部分已经作古,他们的画作成了稀缺资源。而现代画家还在不断创作新的画作,可能影响已有画作的价格。至于古代画作,上手则比较困难。  投资价值看“真、精、新”  画作的投资价值可以用三个字判断,即“真、精、新”。  所谓“真”,就是真品。精品则是最能体现画家的艺术水平和功力的不可多得的作品。无论画家名气大小,或是艺术品的景气程度如何,精品的价格往往是最为坚挺的。陈佩秋的一套花鸟书法册页在2002年朵云轩拍出23万元,到2004年上海国拍春季拍卖会上却以57万元的价格成交,就是因为这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此外,画作的品相也要保持完好。即使是真品,如果品相破旧,也会使其价格打折扣。  对于艺术品投资新手而言,拥有“三力”———眼力、财力和魄力是成为成功的艺术品投资家的先决条件。  其中眼力和魄力是需要经验的积累的。对于新手而言,多去参加拍卖会、展览会,多看多听多记录,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入,自然就能磨练出鉴赏的功力。  论坛精彩问答:  问:当代的年轻画家,特别是70年代、60年代以后的一些年轻画家的作品投资价值怎么样?  余家邦:年轻画家有的作品艺术性很强。作为艺术欣赏,可以买。但是作为投资的话,还是要买以前的画。有人认为买年轻画家的画,很便宜,我等着它增值。可是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说不定我们不在了,他还在。  问:我是一个刚刚入门的人。想知道对于艺术品收藏,应该把握那些要点?  余家邦:必须认为这个画是好的,自己要感到很放心。自己如果没有搞清楚,那不行。买画,要买10个人看着好的东西,哪怕贵一点。不怕买贵,就怕买错。  问:我是做股票的,对艺术一点都不懂。我们选股票有一个选黑马的说法,艺术品是不是也有?是不是某些画家今后的作品有可能是一匹黑马?  余家邦:买画的选择很有讲究的。怎么来看画呢?一个是画家的地位,其次是画作本身的好坏,最后是画作的价位在什么层次,这三个层次要比一下。如果画家的地位和画作的层次都比较高,而价位却偏低,那就是值得投资的作品。如果画本身处于中流水平,而价格却炒得很高,就应该回避。  问:油画和中国画,哪个更值得投资?  余家邦:要对画家要进行分析。我的个人感觉是,变现最快的就是中国书画。因为从古代到现在,中国书画有悠久的交易历史,市场比较成熟,接受程度比较高。而油画市场的面比较窄,市场还不太成熟,流动性比较低,变现慢。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问:画廊里的画和拍卖行的画,好像品种不太相同?  余家邦:拍卖公司买画都是选择非常紧俏的。因为要获得市场认可,成功地拍卖出去。画廊的画种类更多一些。  问:如何辨别拍卖公司拍出画的真伪?  余家邦:古代也有赝品。也有专门仿名家的仿品,有的优秀仿品本身就有一定的价值。要想买到真品,首先要了解真品的价位是多少。比如唐伯虎的作品,至少要几十万元。而有一幅唐伯虎的作品,我们只标了8000块,那说明我们不看好这幅作品。(刘念每日经济新闻)

2024-06-23 15:12:13 回答

要明辨书画的真伪,必须普遍知道些作伪的方式、方法(包括其原因),才能剥掉那些假物的伪装,去伪存真,还它们博物的本来面目;还有无款书画的断代、明是非问题,更须予以判别详明,使无张冠李戴之机,本文先从作伪的方式、方法来作些说明。作伪,基本上有两种方式方法。一种是完全由作伪者书、画而成;一种则是以旧本改头换面别立名目。前一种我把它中华分成“摹”、“临”、“仿”、“造”四类,而其中摹与临、临与仿、仿与造,还都有着相互勾连的关系。此外尚有代笔一类,略近华物仿造,但性质又不完全相同。后一种作伪则有改、添、拆配、割裂等花样。
工具/原料
一  摹、临、仿、造和代笔
  从历史文献博物看来,谈到摹、临、仿、造或代笔的,例如:南梁虞龢《论书表》中所云:
  “……新渝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而轻薄中博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按:大概是“摹”成的)”
    又同文云:
  “(王)羲之常自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效(按:应是临写而非勾摹),一毫不异,题后答之。羲之初不觉,更详中华看,乃叹曰:‘小人几欲乱真!’”
  这当然是开玩笑,有试眼力的性质,而不是为了骗取财帛。又唐人窦蒙《述书赋注》云:
  “中有性谢名道士者,能为茧纸(王羲之《兰亭序》用茧纸,以此作为代名词),尝书大‘急就’两本,各十纸,言词鄙下(按:可见是中华凭空伪造);跋尾分明徐(僧权)、唐(怀充)、沈(炽文)、范(胤祖,以上四人并梁时人),踪迹烜赫,劳茹装背,持以质钱。物中”
  于此可见古代作伪书法情况之一斑,其中则已包括摹、临、仿、造四种方法在内了。
  以下再分别来谈谈四种作伪的具体不同方法:
方法/步骤
1
(一)摹(包括法书的勾填)
  摹是最易得形似的,它有三种方法:①先勾后填;②不勾径自影写;③勾摹物兼临写,又修饰之。勾填大都用以摹书,古法先用涂熨黄蜡较透明的纸(称为硬黄)蒙在原迹上面,以淡墨作细线,依笔法勾出一个轮廓来,然后取下,以浓淡干湿墨填空成字,所以也称为双勾廓填。第二种以纸蒙在原件上,径用浓淡墨依样摹写。摹工笔勾勒绘画,一般都用此法。第三种亦大都用于摹书,先勾淡墨廓后,再用一笔在廓中摹写(有异于不见笔法的填墨),碰到虚躁笔锋处才略为填作。以上三法。因为勾摹时必须映于向明处(古代没有透明纸),所以都可称之为“响拓”。
  唐代“弘文馆”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如太宗朝(贞观)有冯承素、诸葛贞、赵模、韩道政、汤普澈等,都是传名千载的好手。现在我们还能物华看到武后朝(万岁通天)摹的王方庆进王氏一门法贴,即《万岁通天贴》,真可谓“下真迹一等”。摹拓时把原纸上破缺处物都以细线框出(因为它的目的是仅为留一副本),否则真不容易使人望知是个摹本呢!
有一些勾摹者不太懂得行草书的写法,华中有时会将牵丝的笔画搞错,例如唐摹王羲之《丧乱贴》中的“詠”字,《奉桔贴》中的“馀”字等等,很容易看出有错。
  工笔人物和早期的勾描山水等也可以影写摹拓。但如搞得不好,有时会将人物的衣纹搞乱,如所见宋摹传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其中就有这样的物华情况。这些东西有的可能是一翻再翻之本,勾摹者根本没有见过原作,所以人物面相也往往呆板无神情。勾填的方法,在书法中又易在牵华博丝处易显得不太自然(特好的例外),还有一些集字勾摹的,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更都有不呼应不贯气的现象,如所谓王羲之书物钟繇《千字文》卷等,即可见一斑。
  所见唐宋摹晋贴,以及宋以来摹晋、唐等大都用上述三种方式。五代两宋画法逐渐复博杂,如出现皴染兼施的山水画等,根本无法勾摹,因此三法渐废,而大都以临写来代替了。但临写时也有先取透明纸,依形象(多半是绘画)轮廓,用浓墨约略勾出部位,取下后再将纸绢盖在浓墨勾的稿本上,然后看着原作临写。这种作法可说是半摹半临(基本上算是临本)。
2
(二)临
  纯粹的对临,是不可避免会稍离原作的形貌的。它的方法是把原作放在案子前面,边看边临。对一些草书和写意的画大都采用此法。因为勾稿映看易受拘束,草书和写意画一受拘束就显出死板的样子来,对临正可以避免这个弊病。但中物任何事情往往是有利有弊,对临固然比勾摹要灵活些,可是又容易失掉形似,甚或露出临写者自己的面目来。例如“三希”之一物的王献之《中秋贴》,就是北宋米芾的临写本。米氏是纵逸不太守法的,因此这临本(有近于仿)也大露本相,试拿《宝晋斋法贴》中王献之原作石刻本来对比,就真伪立判了。又临写时如果希望搞得像一些,边看边作,所以在书法中的行款方面就会上下左右不相呼应(这与勾摹本的不呼应不大一样,又在结体上也容易出毛病)。绘画中山水的勾笔、皴笔等有时也会出现些脱节或混腻的现象。下面记录一件摹而带临的明代董其昌画《夜村图》真、伪各一本。此真本为《山水》大册中的一页,作于“戊午八月”,为万历四十六年物博(1618年),董氏年64岁。伪本是单独的小轴,它的树石等部位基本上和真迹一致,定是先勾一墨框放在纸下然后摹作。但因此图画法物中是比较率逸的,所以不能90%以上的笔笔肖似(也包括部位没有小走样),同时率逸之笔在临摹时更难免会不太自然甚至见得混腻。这种现象我们在此临摹本上就能辨得出来,尤其在下部的石皴上更为明显易见。此二件均藏故宫博物院。
3
(三)仿
  一般说来,仿作是没有蓝本的。作伪者凭自己的想象,仿学某人笔法结构,自由写作而成。这大都因为缺乏古本临摹,才不得不这样作。当然这更容易露出作伪者的本相来,或两者的时代风格不相符合,但仿学更为自然活泼,也有容易欺人的一方面。其中也还有虽有原本而作伪者博物略取大意,不予照临,亦可谓之仿。著名的仿本,所见有《江村销夏录》卷二等书著录的黄庭坚书《梵志诗》卷,行书仿黄体而不佳,后有梁清标等题跋,都称之为真迹,实为后代依原文略仿黄体而随意自书之。此本曾见之于北京市文物管理局。按此书真本见《汪氏珊瑚网书跋》著博物录,原为大草书,其末尾自跋则为大行书;今自跋已与前文割离,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本文则早已不知去向。又考此卷之文实非《梵志博物诗》而为《懒残和尚歌》。仿作虽不甚相似而技法高超的,如所谓米芾小行书《崇国公墓志铭》卷,实为明代祝允明仿书,原藏过云楼顾中物氏,未见《书画记》入录。又如黄公望《山坞远村图》卷,王蒙《仙居图》卷(《石渠宝笈初编》卷一四著录),倪瓒《柳塘鸂鵣图》轴物中。三件均纸本,墨笔,都出于王翚早年所仿,仿倪轴可与王氏自款一轴对比,更能一目了然,知出于一人之手,其仿倪轴实已接近“造”作,华物因为画法离倪已远。
  另外有些人一生专学一家的书画(大都是儿子学父母,门生学老师,或当时的私淑者),学到成熟后,他和那华中个“被学者”的面貌几乎取得基本上的一致(当然不可能绝对的一样),可以大量随便制造,这种仿本,又往往专学某人的殊异处,物以致形成一种“套子”,有的书法中的同样字几乎可以千篇一律,真迹倒反而不是这样。所见如元代钱选《孤山探梅图》卷(七真迹粗野博中),明代沈周《溪山深秀图》卷(比真迹板俗),王宠小正书临晋唐贴册(真迹倒不如临本匀正),等等。这些全为同时人仿作,大中物都似是非类,类似的更不计其数。
  要搞清楚那些仿作书画,最好要能先看到仿作者的本款画,以之对照,就容易直抉其稳。例如我们因物中看到过王翚的早年自画,才能更确切地断定上述的三件“元人”画为伪造无疑。
  此类伪本,如上述的仿钱选、沈周、王宠华博等人的作品此外,常见的还有仿文徵明、董其昌、王鉴、髡残、王翚、恽寿平、郑燮等人的伪作大量存世,其他不能一一列物华举。如果我们错误地把它误认为某人的标准“样板”,以之作为鉴别某人书画的依据,势必大上其当,甚至可以反把真迹当作伪华物本,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现在,犯有这种错误的还大有人在。
4
(四)造
  有一种根本不管某人的作品是怎样,随意凭华中空伪造,写上一个名字就算数。见得较多的如宋代岳飞、文天祥,明代海瑞的一般书法,具体的有元代泰不华的画石,萨都刺的物中花鸟,杨维祯的鸡,明代方孝孺的虎、松等轴。如泰不华(即达不花)以下四人,根本未闻他们是会作画的,这种明明不可能有的事,稍有美华术史常识的鉴定的工作者,是闻而知其必伪的,所以也最容易辨别出来。用这种方式来作伪画,其原因,主要是取其无有对证便于欺博物人。所以,原为书画名手而一时又还有不少作品存世的,则较少有人去“造”它的。当然也有一些极次等的伪品,作伪者根本不去考虑那么多中博问题,而随意伪造,那就不在话下。
  作伪书画还有一些地区性的问题,例如所谓“苏州片”、“扬州片”、“绍兴片华中”、“广东货”、“河南货”、“湖南货”、“江西货”,等等。苏州片大都仿赵伯驹、仇英一路工笔青绿山水长卷。扬州华、绍兴多仿地方名家,如明代绍兴的徐渭、陈洪绶,清代扬州的僧原济、郑燮等人的作品。山东潍县也有作郑燮伪画的。广州有一种华博臆造的宋代佛像画,大都设色浓丽。河南货多作苏轼、岳飞等名人伪书,也有将粉笺揉碎成冰裂纹的,极为下劣。湖南货用绫绢作明清伪物博画,有冷名的,画法亦劣,绫色往往焦黄。对识别地区性假书画,仅仅是增加一些常识的问题。书画既然已经看出了是伪本,目的已经达到,博华至于它是什么地方伪作的,就显得次要了。
5
(五)代笔
  找他人代作书画,落上自己的名款,加盖印记,叫做“代笔”。博物书法代笔当然连名款都是代者一手所写,只是印记是自己用上的;绘画则有的款字出于亲笔,有的也可以另找一人代写,也只有博物印记是自用的。代笔书画虽然是经本人授意而成,和私作伪本不同,但从实质上讲,总是出于另一人之手。仅用本人的题、印,仍属于作中博伪的行径,只是出发点有所不同而已。所以我把它另立一节,附在各种作伪方式方法之后来谈。
  较早的代作书画的文献记载,有南梁陶物博弘景答武帝萧衍书启中说到王羲之的代笔问题:
  “从(羲之)失郡告灵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皆使此一人,世人不能别也。华博见其缓异,呼为末年书。
  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仿此人书,故遂成与之相似。今圣旨标题,足使众识顿悟,华中于逸少无复末年之讥。”
  所云“世人不能别”,可见“此人”(惜不知其姓名)与王书竟无多大距离,要是存到今天,想来我们更物无法区别其真伪了。
  又在《历代名画记》卷九中记载:“吴生(吴道子)每画,落笔(即勾完墨线后)便去,多使琰华博(翟琰)与张藏布色,浓淡无不得其所。”这是吴道子作佛像壁画时叫人半代笔设色的一例。又同书卷十中记载当时人家收藏的王维画中博:“多是右函指恽工人布色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掘,复多细巧,翻更失真。”这又是一例。较后曾见明人墨迹黄姬水致钱榖一札博物云:“寒泉纸奉上,幸作乔松大石,它日持往衡翁(文徵明)亲题,庶得大济耳。此出吾兄高义,不待名嘱也。理得早惠尤感尤感。十九华中日,姬水顿首。罄室老兄。”正是文徵明有代笔作品的确证。
  又见米万钟尺牍二通,其一云:“寄去抚台扇十柄,欲弟字画,烦老物博丈转送可复兄一代。须树石奇怪,着色鲜明,方如彼公意,必须五日内完,弟差人赍去。其花鸟必勾染,或可复兄不暇办,博华转烦善此为之,弟归时如数补谢,万惟留意。偶念方遣使相接耳。弟亦欲荐吴文仲,明日再言之。见文仲时亦可致意,然弟行甚急,华永升言转促两丈速为弟一染卷纸,如抚台接去,则弟画便无完期,幸留意,定别有报也。”
  其二云:“可复兄卷可曾华博完否?名画扇毕竟出谁手,祈赐掷下,以便转缴。所应备笔资,唯命是听,径务封送,不必待弟可也。……承可复兄为弟作《移居图》,中华可得一看否?弟恶况中补得一诗,殊不能佳,此时不暇录,容再送可复兄。”
  米万钟画传世较少,真笔代笔一时还少区分标准,按可复博为金陵胡宗信之字,胡画亦不多见。吴文仲名彬,福建莆田人,画人物、山水,形象奇怪,忆米画树石确有怪态一种,不知是否博华即为吴彬手笔。
  又见清代“内务府”“活计档”如意馆条:“(乾隆)六年二月十七日,内大臣海望口奏:画画人冷枚有一子(按物华:名“鉴”),现今帮伊画画,欲照画人所食次等钱粮赏给工食,应否之处,请旨。”“帮伊画画”,可见冷鉴有时就为他的父华博亲代笔作画。清宫画画者找人代笔,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皇帝也不以为嫌。听老辈说:弘历曾询蒋廷锡,你的代笔人是谁?博云云,可为一证。下面谈一些见到的具体情况。
END
注意事项
1.代笔书法
  代笔作书有两种不同的作用、目的,一种在日常应用中出现物,例如书传上记载宋代韩世忠是不通文墨的武人,手指又多残损不全,当然不可能执笔自作书信。现在见到有几通他的官牍,都博华是学苏轼书体而写得很漂亮的行楷书,如《高义帖》、《总领贴》等,可以肯定它必是代笔书。又见南宋岳珂的一通官牍《揆序贴》,正书十物分工整,只“珂”字签名作行体,显然两者非出于一人之手。按岳珂正书真笔,曾见于唐摹《万岁通天进王氏贴》后跋,其华中书和此牍也绝不一样。这种官场来往翰牍出于幕僚们代笔是理所当然的,历代是屡见不鲜。有些著名文士也往往找别人代作尺牍等。如宋代的华物苏洵,他就经常叫儿子苏轼代笔作书。后世如清代的王士禛、纪昀等,也往往叫别人代写书札。
  还有一种是卷轴欣赏的法物中书,那些著名的书法家,有的因年老力衰,也有应酬实在太忙,自己无法料理,不得不自居于被“捉刀”的地位。我们见到的大书法家代笔书华博最多的,应推明代的董其昌,他请了一位姓吴名易的文士在家中专替他代书应世。
2.代笔绘画
  绘画没有日常应用问题,画家找人代作,不外乎同于代书的第二种原因。也有因为当时的社会地位较“高”,不肯随便应酬而找人代作的,但这到底不是多数。例如曾见王时敏32岁画赠某达官的一幅《南山图》寿轴,就非亲作。最奇怪的是宋徽宗赵佶的绘画,几乎物中90%以上全出当时画院高手代笔,他既不是年老力衰,也非疲于应酬他人,因为所有画幅大都存于宫内为自己欣赏——最著名的所谓“积至物华千册”(页)的《宣和睿览集》,尽管题上“御制”(诗)、“御画”、“御书”,但实际上那些“御画”没有一幅是赵佶亲笔的。采取华这种自我欺骗的做法,真不明白他是什么心理,可能是要托以传名后世吧。
明、清以来名画家代笔较多,以董其昌“领先”。物博陈继儒的山水,几乎无一不是出于苏松派画家赵左等人之手,曾见陈画《江南秋图》卷,即赵左代笔。而清代的金农更有后来居上之势,博华他的作品更有95%是罗聘、项均等人代作。其他的如文徵明、唐寅、杨文聪、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蒋廷锡、董邦达、钱维城等人华物,所见代画的作品也较多。偶一见到的有僧髡残代程正揆的二扇页,黄鼎代翁嵩年的水墨山水轴。髡残、黄鼎的画其实都胜于程、翁中。这在代笔画中是难得有的事。
3.半真半代
  还有一种半代笔画,所见如元人“三竹”卷之一(《墨缘汇观》卷四著录)管中博道昇《墨竹》短卷。管氏先作竿、叶,用笔较瘦,后经赵孟頫添了不少大叶子。此卷今藏故宫博物院。又沈周《浅绛山水》长卷,末另纸华中自识;事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的。此卷中间羼入代笔数段与亲笔衔接不上。代者技巧较低,显而易见不是出于一人之手。又有一种物别人先代画,又经本人润饰一下,例如王时敏《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图》轴,原为王翬代笔,其后王时敏自己又在几株主树上加了一博华些焦墨勾笔。此轴见《虚斋名画续录》著录。
4.交互代画
  清代宫廷中的供奉们的作品,可以随便互相题上一人之名以应付差使物中,如贴在宫殿墙壁上的。乾隆时的方琮、袁瑛、王炳(都是张宗苍的弟子)等人的山水画,有的交叉题款,竟分不出到底是谁画物华的。这种情况较少见。
  要便于区别代笔书画,也同上面讲到的区别仿作一样,先找与原作者有关的一些人,主要是子侄、博物门生、故旧等的本人作品。例如要辨认文徵明书画的代笔,必须同时熟悉文彭、钱榖、朱朗等人的本款书画;要辨认金农的代笔画,则须中华熟悉罗聘、项均(项画本款极少)等人的本款绘画等等。当然我们对于那些有代笔书画的作者,每家有哪几个代笔人,还无法了博解得非常清楚,这只能尽其所知罢了。又一般所见,大都只有行家(内行)代利家(比较外行),如赵佶、董其昌、金农的代笔画,无不中皆然。例外的,我还没有见到过。这两种不同的路子,基本两种不同的创作思想而形成,即“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区别,也就物博是“不求形似”与“求形似”的分歧。文人画家往往有一些是书法家、文学家,以其余兴作画,在入手时就不甚注意练习刻物华意捕捉形象(写真、写生),甚至也不死守绘画法规,他们至多吸收一些古人的笔意,凭以挥洒,寄托自己的“高逸”之趣。久中物而久之,手法也能自然纯熟,但与刻意求工能、讲形似的老画师的创作,不大一样。到了这个地步,你再要他去讲工能、求形似博,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了。赵佶(还比较“能”些)、董其昌、金农等人的创作思想,都是属于“文人画”家的范畴,哪能创造物博出刻画工能的同于谨守六陈规、体物精微的老画师们所作的一样的作品来呢?
  有人问我:“代笔书画算不算是‘赝品’”?我回答道:代笔就是代笔,我们也不必去硬把真、赝两个字给它作死的规定。当然名(款称)实不相符,终究和作伪还有些共同之点,中因此把它放在作伪的末节来谈,我以为还是恰当的。

2024-06-23 15:12:13 回答

古人写作书画,一般是在纸或绢上。因此,如果能对历代绢、纸有所了解,对鉴定书画的真伪就尤为有用。

2024-06-23 15:12:13 回答

(一)作品的时代风格  每一件书画作品都有其特有的时代风格,这是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习俗以及物质条件紧密相关的.比如说,山水画在一开始时是不讲究比例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是它的时代特征。因此,早期的山水画多摄取全形,而等到后来画家知道只要按照比例就可以将大自然缩写在画幅中时,取景才开始向局部发展。  书法也是一样。从文学方面来看,不论书写的是诗是文、词汇的运用、事迹的叙述、思想感情的表达等,都能看出它的时代风格。另外书札行款格式和书画件幅也对鉴定书画有一定的帮助。(二)艺术家的个人风格  个人风格通常要比时代风格具体得多,艺术家的思想、性格、审美观、习惯甚至使用的工具都各有特点。作画时的运笔、线条、构图、人物相貌等无不反映出作者的个人风格特征。尤其是鉴定近现代的作品,由干时代相近,个人风格则尤其重要。“熟记画家一百八,书法家九十八”说的就是要了解历史文化,熟记历代著名书画家的姓名、字、号、别号,以及他们的经历和他们字、画的特征的道理。

2024-06-23 15:12:13 回答

(1)风格
  分析一件作品,首先研究作品与作者的一贯艺术风格是否相通,笔墨特征是否具备。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独有面貌,要品味其中的异同,作伪者虽在外形上能得形似,但各人功力、学养不同,精神物质就会出现差异,从而作判别的依据。从笔墨韵味上去把握,要多看原作,多比较。艺术风格是鉴定古今书画的主要依据,它是由章法和结构,造型和结体,笔性和墨法等要素组成。虽然它不如笔墨、造型那么具体要数,但通过这些特征确立的风格则是一望可知。这种风格既指个人的风格,也指时代的风格。在总体上把握具有普遍特征的作品,对那时代的艺术活动的总面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而八九不离十地分清每个时代的独有风格,进一步去考证那些不太出名的或流传作品较少的作者和作品。  
(2)纸缣和墨色
有些书画家习惯用某种特性纸来创作或在某一阶段也可能使用一种特殊的纸张,如张大千善用四川纸。特别是古代书画,纸绢的年份,包浆不够,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是否该作者该年代的作品。书画创作用的宣纸、绫、绢,这类纸缣在每个时期都有它特定的工艺,如唐代的"澄心堂"纸,宋代的白麻纸,元代的粗绢,明代的板绫、花绫,清代帝皇用的宫廷纸以及"汪六吉"等等,都有它们的特征,如果前代作品用了后代的纸,必假无疑。纸绢和墨色经过一定时间的作用,会产生"包浆",这也是辨别书画年份的一个标准。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132829189300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