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唐三彩鉴定方法是什么?



				
				
yaodabian0214
89712 次浏览 2024-06-01 提问
32

最新回答 (5条回答)

2024-06-03 17:35:48 回答

???????一观型
瓷之型代表和展现着历史、人文、政治、经济乃至形制和生产力发展的传承脉络。是一个时段政治经济发展演绎过程最直接的体现。由于是最贴切、最真实的人文浓缩,因而,我们研究认识瓷之型的演绎过程也便于了解社会的进程与发展。
二看纹
这里所说的纹主体放在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刻。老一辈的专家曾说,明白了形与纹就等于明白了器物的80%。这一论点在无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确的。器物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君王嗜好,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工艺水准。纹饰的范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皇家官类,二是民俗民风。
三看釉
通常人们将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在一般人的眼中,仿佛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就在陶器上挂釉。早期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为石灰碱釉。唐时釉中入玉粉,后来在加玉粉的基础上,又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于是自从上釉以来到民国,如果能将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便会感到他们的手感是不一样的。其中有的坚如钢,如五代柴之器(其中一种);有的非常润,像宋代民汝器;有的玉质感强;有的犹如石蜡;有的从釉至胎都一种感觉,有的釉硬胎绵是另一种感觉。这都源于配料和烧制工艺。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器之釉面,就能断个八九不离十。
四识胎质
胎作为瓷之骨,是瓷器之根本。而这里所讲的胎,不是讲修饰,而只讲其原料成因。我们知道,从两汉三国、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粗略的划分一元配和二元配;细致的划分则具体到某一个年代的官器民器,以至各个时期在原地取材。我们说胎泥理论与五泥的运用是贯穿于千百余年的制瓷工艺中的。而我们除了对胎质本身的区别外,一切官器御品都根据皇家的要求,溶入了玉、玛瑙、宝石等元素,形成官器御品中的特殊材质,可以这样说,一切官器御品之所以胎骨细如膏泥,缠绵如美玉,坚硬如刚,满足大与特大型工艺的烧造要求,根本的原因是材料决定一切的。而他们为了烧制出一代佳器,原则上在遵循这一个原则:“无宝不烧器”。
五看釉光
器物年代越久远,釉光越深遂,而这种深遂的釉光,是年代久远包浆厚实的最真实的体现。在釉光中观瓷,可分出土与传世两大类,其中又有釉厚釉薄的区别,还有釉中元素多与少不同的差异,而年代越久远,釉光层就越厚,而只要釉内添入了多种元素,那么釉面迎光内含五色也是必然的。而这种含五光的器皿原则上不存在徦者。收藏功底深厚者,可以从釉光中辨识器物之真假,并能划分出精美还是一般。出土器物与传世器物的釉光显象不可同日而语。出土器物由于地下水、土壤中的酸与碱,在漫长的岁月中,碱分子或酸的成分会侵入釉中,而依据胎的疏散和致密的差异,沁的程度也不一。
六查土沁
土沁之痕是器物入土受浸所致。就器物的归类而言,土沁可分两大类:一是器表之沁,二是釉内釉下直入胎骨的沁。土沁之痕与自然界中的多色泽酸、碱、盐等土质相关。原则上宋以前一元配的器物较二元配的器物受沁严重。
七查传世使用痕迹
在我国的古陶瓷系列中,虽然千百余年的战火连绵,王朝更替,但传世器物仍客观存在,当然也有些重复入土、反复传世。于是,一切器物只要传世,便会有传世使用的痕迹存留在器物的表面,而只要是传世痕均无规则而言,并且细观那些使用痕,定会有深浅不一的层次感。
八辨开片
器物的开片与材料、配方、工艺、炉温皆有关系。有的器物开片总体十分相像,这是某一类的器物已从配方、用料、烧制工艺等,全然形成了一整套的流程工艺。形成总体固定的规式化,对于它们而言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如北宋的部分官器:北宋官汝器、宋耀州窑、宋哥窑器等,他们全然具备了自己的特征、风格,因而深谙此道的大藏家,仅看器物的开片,也能大概的断个几分,像唐三彩也多如此。
九釉面色相认定
釉面的色相组成,是胎与釉的组合成像。而不同时代,不同器物的色相特征与它对应的年代、取材用料是密切相关的。如唐三彩釉面色相泛红,越之秘釉面温润发青。以及宋元明清各种窑口器物色相、种别都极其鲜明。
十青花料的特征与绘画风格
青花用料的种类总体为进口苏料,石子青、平等青、回青和洋兰等,而苏料又分提纯和未提纯。未提纯的铁斑下陷严重,并集积严重的锡斑凝结块。严重的会在凝结块上出现冰裂。而经过提纯的,多沉浸于釉下,也有微量的锡斑点,但绝不会形成严重的凝集冰裂现象。回青料也含铁,多与石子青配用。而平等青基本不含铁,因而发翠兰色,成化青花有用。洋兰为化工料,仅出现在光绪以后。

2024-06-03 17:35:48 回答

唐三彩风格独特,釉色丰富,造型美妙绝伦,以其独特高超的技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近几十年,唐三彩不断现身于国际艺术品市场,身价不断升高,不断创下惊人的价格,因此也受到了国内收藏家的重视,由于唐三彩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格都很高,民国时期就有人仿制。近年来,市场上的仿品越来越多。那么,如何辨别真假唐三彩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唐三彩高档礼品蓝披鬃大马
1、造型
唐三彩真品,造型生动逼真,比例协调,形态自然传神。仿品造型生硬,比例不协调,面部呆滞,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形似而神不似;真品圆形器物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仿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2、釉色
真品的器底和圈足往往不施釉,使器物部分露胎,底足很干净。而仿品全部施釉,底足往往黑而脏。真品釉色自然柔和,釉中开片细而均匀,釉面的突起感、翘起感如苍蝇翅膀上的纹路一样,釉面很干很薄,无积釉、少积釉现象;而仿品釉色过于艳丽、刺目。釉中开片大小不均,有生硬感。釉面常有积釉现象,釉面干涩。
3、胎质
真品为陶胎,胎质白中泛浅红、浅黄色。胎土细、实,含有矿物杂质。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历经千年时间,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仿品多为瓷胎或以石膏为胎,胎质洁白、细腻,无风化现象。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上手手感较重。

2024-06-03 17:35:48 回答

青花瓷唐三彩鉴定方法建议你找专业人员进行鉴定

2024-06-03 17:35:48 回答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汉族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唐三彩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1905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唐三彩的鉴别主要是看一下几个方面:1、胎的区别  2、釉光的区别  3、釉面的区别  4、釉里的区别  5、内壁指纹

2024-06-03 17:35:48 回答

你好,唐三彩的鉴定应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真伪鉴定,第二层次是真品鉴定。第二层次的真品鉴定是进一步研究其烧制地点和烧制时间。
由于出土资料的限制,对唐三彩真假的辩识及烧制地点和时间的确定具有模糊性的特徽。精确的科学的认识,有待于考古组了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入。
唐三彩的真伪鉴定
假作真时真亦假,现在存世的真真假假,又真又假的三彩,在鉴定时确实很难。又因为唐三彩烧制地点不一,胎质和釉色,造型和风格本身就各不相同,在鉴别时很可能假当作真,真又当作假。对民国初及近二十年的仿制品,应从胎、釉、形、神诸方面综合考虑,尤其是难以言传的“神”,是任何名匠高手都仿不了的。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7649493217468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