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修导航类表 >古代青砖制作方法是什么

“古代青砖制作方法是什么”

是什么,青砖,制作方法,古代
    • 2024-06-08
      1. 取土。烧砖用的土壤取自地表下二尺深的古土壤,这层土壤的颜色略深于地表土,它形成于大约八万至十二万年前。当时,地球气候温暖湿润,丰富的生物作用使这时期形成的土壤柔和而有粘性,是烧制砖瓦的上佳材料。2. 挖掘出来的粘土,在经过长达半年左右的露天堆积过程中,让阳光照射、雪雨冻蚀,使其内部分解松化,再经过手工粉碎、过筛,只留下细密的纯土。3. 将纯土加水滋润,然后反复和炼,或使牛力踩踏,使其变成稠泥,人力翻泥和炼大致要5到6遍,这一工序对最后砖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 将泥土翻填进木制的制坯模中,压实后,用铁线弓刮去多余的泥,而成坯形。制坯之前,要在木模下的地下洒一层细沙,以防泥与地面粘连。5. 脱模后的砖坯要放置背阳处阴干,以防曝晒使砖坏出现裂纹和变形。6. 待砖坯完全干燥后(大约一至二个月),便入窑烧制,这个过程是整个制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一般的砖质使用煤炭作燃料,而密实度更高的滤浆砖则用麦草、松枝等慢慢缓烧。7. 经十数天的烧制,坯体基本已被烧结,如这时慢慢熄火,外界空气进入窑内,坯体冷却后则显现红色,这就是我们常见的红砖,青砖则要在窑内转锈,方法是在高温烧结砖坯时,用泥土封住窑顶透气孔,减少空气进入,使窑内温度转入还原气氛,这样,坯体的红色高阶铁氧化物被还原为青灰色的低价铁氧化物,为了防止坯体内的低价铁重新被氧化,在用土密封的窑顶上铁饮水,使水遇高温变成蒸气,吸收窑内热量,窑内坯体在这一冷却的过程中继续保持着还原气氛,直到完全冷却后出窑。由黄土变成的青砖的过程就完成了。如今历史进入现代化的机械时代,科学手段日异丰富,砖瓦质量本可更加完美,但实际上,现在修缮文物的砖瓦,质量均不如明清时期,原因只有一条,砖厂只重视盈利,把制砖过程中练泥和烧制的工序缩减了。
    • 2024-06-12
      青砖是过去的烧砖窑烧出的砖坯出窑后工人浇水使之冷却,故而颜色是青蓝色的而红砖则是风冷凉却,保持了刚出窑时的颜色。强度红砖要好一些。 古代用青砖是因为那时的砖窑的风孔设计和出窑后的冷却工艺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只能用水冷后出窑的青砖
    • 2024-06-11
      就是在砖烧好之后,没有凉的时候用水洇,就变成青的了青砖是水冷却(其实是一种缺氧冷却)。
    • 2024-06-09
      古代人的技术是我们现代人都比不过的。
    • 2024-06-08
      就是在砖烧好之后,没有凉的时候用水洇,就变成青的了青砖是水冷却(其实是一种缺氧冷却
相关问题
  • 古代青砖有空心的没有

    4个回答11个关注 2018-06-21

    洛阳有画像空心砖,与我们熟知的古代青砖完全不一样,它体量大,内部空心,在砖的正反两面印有阴纹画像,做工异常精良。画像空心砖是大户人家专门为过世亲人修建墓葬而定做的墓砖,流行使用于汉代的洛阳一带。  考古学家把这类墓砖定名为“画像空心砖”。“画像”是指砖的正、反两面有用印模印制的人物、马、虎、树等动植物画像,“空心”是说这类墓砖在制作时将中间部分留空,以减轻重量和成本。在砖的两个侧面印有几何纹图案,两个端面,一端有长条形的开口,另一端有1~2个圆形孔洞。画像空心砖的形状有两种:长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砖,砖长1~1.8米、宽0.4~0.65米、厚0.14~0.2米;三角形砖(见图),底长0.81~

  • 为什么中国古代只烧制青砖不烧制红砖?

    4个回答11个关注 2018-06-21

    您确定古代不烧红砖吗? 我觉得有可能是因为青砖在质量、强度、性能上优于红砖,而且青砖能保存下来。现在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都是有名的建筑,因而都是用青砖制造的。 也许普通百姓家有用红砖的吧,过那么几十年就坏掉了,保存不下来。 我百度了一下,有这样解释的: 青砖是过去的烧砖窑烧出的砖坯出窑后工人浇水使之冷却,故而颜色是青蓝色的而红砖则是风冷凉却,保持了刚出窑时的颜色。强度红砖要好一些。 古代用青砖是因为那时的砖窑的风孔设计和出窑后的冷却工艺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只能用水冷后出窑的青砖

  • 古代的青砖是怎么造的?

    4个回答11个关注 2018-06-21

    古代人的技术是我们现代人都比不过的

  • 请问,青砖与红砖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古代都是用青砖?

    4个回答11个关注 2018-06-21

    青砖是过去的烧砖窑烧出的砖坯出窑后工人浇水使之冷却,故而颜色是青蓝色的而红砖则是风冷凉却,保持了刚出窑时的颜色。强度红砖要好一些。 古代用青砖是因为那时的砖窑的风孔设计和出窑后的冷却工艺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只能用水冷后出窑的青砖 现在用火电厂排出的煤灰做主要原材料烧制出来的青砖在强度,耐压,环保方面都是首选

  • 古代青砖都有哪些尺寸

    4个回答11个关注 2018-06-21

    这个好像没有标准吧?大型建筑一般都是根据监工的要求来制作的,民用建筑则是生产商自己制定标准,我从《青州府志》上看到当时建城的时的城砖尺寸是监工定制的,砖窑老板还特意烧制了两块一米多长的巨砖,即是炫耀也是样本,据说那两块砖现在还有。

  • 西关大屋青砖的制作方法

    4个回答11个关注 2018-06-21

    西关大屋“青砖” 采用水磨“东莞青砖” 制作方法: 烧制青砖的原料是粘土(陶土),把质地细腻的粘土(陶土)经过筛捡,加水合成陶泥。 把陶泥放在坯斗(模具)里成型,晾干后码放在砖瓦窑里,用秫秸干柴高温烧制。 烧上一天一夜时,在窑顶揭开一个洞,把水注进去,每当水注进去时,窑里面就会发出一声“嘭”的闷响,接着,那水汽化后出现的那那些白烟就会从窑的各种裂缝冒出来。 水变成了水蒸气,大量的水蒸气将空气排出,坯体在缺少氧气的情况下继续被加强热,由于燃料缺氧,导致生成了大量的碳黑颗粒,这些黑色的碳将已生成的三氧化二铁,重新还原为黑色的氧化亚铁(FeO),仍有剩余的碳原子慢

  • 古代砖瓦建筑物由青砖建成,原因是什么?

    4个回答11个关注 2018-06-21

    私家园林用青砖小瓦、原木本色和精巧自由的砖木雕刻,以体现超然淡泊的格调。 砖瓦作装饰 是对屋顶、墙面、地面、台座等砖瓦构件的艺术处理,可分为陶土砖瓦和琉璃砖瓦两大类。屋面是古代建筑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 筒瓦檐端有瓦当,汉以前瓦当有圆形、半圆形(也包括多半圆)两种,上面模印文字(宫殿名和吉祥词)、四灵(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卷草、夔龙等图案;汉以后都是圆形,南北朝至唐几乎都为莲瓣纹,宋以后则有牡丹、盘龙、兽面等。檐端板瓦设滴子,元代以前多为盆唇状,以后则变为叶瓣形,并模印花纹。正脊两端设鸱尾、兽头或吻,唐以前多用鸱尾,为内弯形的鱼尾状,并附有鳍;宋代鸱尾、兽头并用,但鸱尾已出现吞脊龙首,并减

  • 为什么中国古代只烧制青砖不烧制红砖?

    4个回答11个关注 2018-06-21

    您确定古代不烧红砖吗? 我觉得有可能是因为青砖在质量、强度、性能上优于红砖,而且青砖能保存下来。现在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都是有名的建筑,因而都是用青砖制造的。 也许普通百姓家有用红砖的吧,过那么几十年就坏掉了,保存不下来。 我百度了一下,有这样解释的: 青砖是过去的烧砖窑烧出的砖坯出窑后工人浇水使之冷却,故而颜色是青蓝色的而红砖则是风冷凉却,保持了刚出窑时的颜色。强度红砖要好一些。 古代用青砖是因为那时的砖窑的风孔设计和出窑后的冷却工艺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只能用水冷后出窑的青砖

  • 古代北京的铺地面金砖,为什么是大青砖?

    4个回答11个关注 2018-06-21

    金砖只是一个形容词,说明这个砖的价值非常高。尤其是铺设时候是用江米用来做粘合剂,砖缝间更是相当复杂,需要把两块相接的砖的接面打成斜钗,而且是可以对上的,之后的缝用江米汤和着砖沫勾上砖缝,这个工艺现在已经失传了,这是需要相当高的工艺。

  • 历史上的青砖是怎么制作的?

    4个回答11个关注 2018-06-21

    青砖是粘土烧制的,粘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粘性而得名。将粘土用水调和后制成砖坯,放在砖窑中煅烧(约1000℃)便制成砖。粘土中含有铁,烧制过程中完全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红色,即最常用的红砖;而如果在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使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而生成低价铁(FeO)则呈青色,即青砖。 西关大屋“青砖” 采用水磨“东莞青砖” 制作方法: 烧制青砖的原料是粘土(陶土),把质地细腻的粘土(陶土)经过筛捡,加水合成陶泥。 把陶泥放在坯斗(模具)里成型,晾干后码放在砖瓦窑里,用秫秸干柴高温烧制。 烧上一天一夜时,在窑顶揭开一个洞,把水注进去,每当水

热门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8961105346679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