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修的,哪个皇帝开始的谁主持修的谢谢~~?



                    
                    
baicaitee909
64427 次浏览 2024-06-01 提问
91

最新回答 (6条回答)

2024-06-01 回答

明成祖朱棣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

2024-06-01 回答

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决定迁都北京,天人对应紫禁城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乃天帝所居,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

2024-06-01 回答

紫禁城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皇帝当然是明成组,谁主持修的真不知道。

2024-06-01 回答

朱棣 明成祖

2024-06-01 回答

紫禁城的故事公元1421年,明王朝将北京作为都城,并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城池,这就是紫禁城。在七十二公顷的广阔土地上,集各种建筑手法之大成,房屋总数在初建时就已达到了九千多间。紫禁城,中国现在规模最大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围墙,这种基调的构成主要是出自中国古老的思想:以中心之地的黄色和代表光大吉祥的红色来表现。这种色彩也昧示了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为天下的中心。紫禁城名称系借喻紫微是垣而来。在古代,人们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星在三垣中央,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天帝住的地方叫紫宫,皇帝是人间天子,所以要模彷天帝,把自己住的地方叫紫宫。且从秦汉开始皇帝的居所又叫禁中,即不许随便出入之意,因而合称为紫禁城。紫禁城正前是正阳门,北部是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后是端门、午门,在以后就是紫禁城内,紫禁城的重要建筑物都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在正阳门与天安门之间的广场原先还有一座门,叫大明门,清代叫大清门,民国元年改名为中华门。
永乐年间该门建成时,朱棣命大学士解缙题门联,缙书古诗“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日月两字正好组成了一个“明”字。此联在清朝时无改动。战国成书好《周礼·考工记》中对封建帝王之都城营建有明确记载。紫禁城即按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营建原则修建。紫禁城是从明永乐五年(1407)完工的。施工中征集全国著名工匠10多万名,民夫100万。所有的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木材来自湖广、江西、山西等省;汉白玉石料来自北京房山县;五色虎皮石来自蓟县的盘山;花岗石采自曲阳县。宫殿内墁地的方砖,烧制在苏州;砌墙用砖是山东临清所烧。宫殿墙壁所用的红色,原料产自山东鲁山,加工在博山;室内墙壁上的杏黄色颜料产自河北宣化的烟筒山。管理工程的是朱棣的亲信太监阮安和工部尚书吴中。紫禁城的太和门是外朝的正门,在永乐帝此召见宫僚,并施实政务,史称"御门听政"穿过太和门就是宽超过了万平方米的太和广场。举行盛典时文武百官,仪仗近千人,汇集于此觐见皇帝。由于广场过于宽广,可以说是完全看不到在殿内的皇帝。紫禁城的太和殿是中国现存的最大木节构的建筑。它是皇帝举行继位仪式、婚礼和寿诞时使用的殿堂。永乐十九年来棣迁都北京。当时紫禁城内三大殿的名字叫“奉天、华盖、谨身”在紫禁城建成不到百日,三大殿被烧毁。朱棣认成这是因为他是通过“靖难之变”当上皇帝的,怕是“违背天意”,不敢再建,权以奉天门,即太和门为听政之所,这就是明清两代皇帝“御门听政”之起因。朱棣死后其子朱高炽(仁宗)继位,仍沿旧制不改,因为他留恋兴王之地,想复都南京,无心修复北京的三大殿,他在位仅一年,未能迁都。宣宗朱瞻基锐意文治,不思迁都。直到英宗朱祁镇,于正统四年(1439)十二月初一,才下诏复建。施工中用各局监轮班工匠3万余人,军队3.6万人。正统六年十一月,三殿二宫竣工。以后历朝都向各省征财修缮宫殿。嘉靖三十六年(1557)三大殿又遭火灾,后重建,于四十一年三殿告成,改名为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40年后即万历二十四年、二十五年(1596~1597),后两宫和前三殿又被烧毁。万历三十二年(1604)才修复了后二宫即乾清宫和坤宁宫。前三殿因木材缺乏,不能施工。天启五年八月,通惠河工部郎陆滔园在天津至海岸沿途的芦苇中发现历朝剩下的楠木一千余根,解决了木材问题。于第二年(1626)九月建成中极殿和建极殿。在太和殿宝座正上方的屋顶上,雕有一条金色的龙。龙犹如吊顶一样,口中含着一个用水银制成的球镜叫轩辕镜。传说若非受于天命的皇帝坐上宝座,龙口中的球镜便会落下,至此人于死地。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庆典和仪式等时,作为准备之地和休息场所的就是位于太和殿之后的中和殿及保和殿。在保和殿的北侧是内廷,也就是皇帝的住处。乾清门将三大殿的外廷和内廷分开。在乾清门前,放置着雌雄各一只金狮,守卫大门。雄狮脚踩一支绣球象征“一统寰宇”,雌狮脚踩一只小狮,象征“子孙昌盛”。永乐帝在这宏大的宫殿中,度过了四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永乐帝还为平定北方地区的边患,亲自率兵出征了一年以上,最后病死在征途中,在永乐帝死后,明王朝对蒙古的政策也由进攻转为防守。朱棣之后,明王朝的各代皇帝仍旧居住于紫禁城之内。但是,此时紫禁城处于一种不知蒙古何时入侵的危机感之中。明代的紫禁城内,有皇帝的直属军,外部有训练和管理军队的卫所,通常有5600人的兵士进行守护。紫禁城本身也具有严密的防御功能,太和殿的广场铺上了重重的砖层。据调查结果,在最厚的地方砖层意超过了五米。此外还有用于消防的鎏金大水缸,紫禁城内配置有这种水缸共308个,在这种海缸内通常放满了水,在冬天会在缸上盖上盖,周围寨上棉被,并在缸底点燃碳火,防止水结成冰。在紫禁城内廷生活的皇帝,其瞥卫护卫是由御林军和宦官承担的。宦官是净了身的男子。很早以前就有他们进行待奉王室的记录,到了明末期,宦官的人数达到了十万人。在内廷内之中,用墙和门进行了细致的分割,在其中也不可以自由走动,门旁建有小屋,是警备及护卫的宦官值勤的场所。宦官有管家服的,管饭食的,管扫除的等24种职务。在内廷的最深处,有个叫北五所的地方,曾是净事房太监的工作场所。净事房的太监主要是服侍皇帝夜生活的宦官,当皇帝要休息时,将数十册的妃子名布交由皇帝选择,并负责将选中的人送往皇帝的寝室。宦官们往往利用这些亲近皇帝的机会,掌握了权力,其中还出现过,将所有的政务交由宦官和官僚处理的皇帝。在创建明王朝的洪武帝及永乐帝之后,在也设有出现过超越他们的皇帝。永乐死后仅过了二十五年,紫禁城就面临了一次濒临绝境的危机。专即"土木堡之变"。这次危机是由宦官专权是间接原因,蒙古入侵是直接原。明中期以来,政治日趋腐败,导致宦官专权的局面,而宦官专权的结果,更加重了政治的腐败。明代宦官专权,自英宗时王振始。王振原为教官,后来净身入宫,英宗在东宫时,即朝夕侍左右。所以英宗即位后,遂命王振掌司礼监。英宗即位时九岁,完全是孩子不懂事,非常宠信王振,言无不从,呼为“先生”而不称名。但英宗初年,上面有太皇太后张氏(仁宗的皇后),下面有元老重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在内阁,王振受到压制,尚不敢放肆。太皇太后张氏坚守祖制,不肯垂帘听政,凡朝廷大事皆听三杨议决而行,所以政归内阁。然而王振也开始弄权,以“周公辅成王”自居,朝中渐有人趋炎附势。如工部侍郎王佑在王振面前,竟然自称为儿。后来太皇太后张氏死,三杨也或死或不管事,于是大权悉归王振,生杀予夺,尽在其手。另外,王振又把明太祖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盗去。此牌在宣德时尚存,而到王振时便不见了。王振作威如此,因而举朝无敢抗礼者,皆呼王振为“翁父”。英宗正统初年,蒙古瓦刺部强盛起来。瓦刺本与明朝有朝贡贸易关系,但每假朝贡名义大肆讹诈明朝物品。按照定制,瓦刺每年的贡使不得超过五十人,而正统四年(1439年)以后,瓦刺每年派到北京的贡使多到二千人以上。明朝供应瓦刺贡使的费用十分浩大,如仅大同地方每年的供应费即达三十余万两。而且瓦刺来使又虚报名额,每每冒领尝赐,又沿途抢掠财物,私买弓箭等违禁物品运出塞外。明朝镇守大同太监郭敬是王振的亲信,此人贪暴纳贿,每年私这大量钢铁箭头,用王振名义送给瓦刺,瓦刺则遣人赠送王振良马。这种走私通敌的活动,严重破坏了明朝的边防。正统十四年(1449年)春,也先遣使二千人到北京贡马,而诈称三千人,要求按虚报名额给予尝品。王振平时勾结瓦刺,这次又轻心戏弄,一定要按照实际人数给尝,而且又大减其马价。也先闻报大怒,遂于这年七月分兵四路,大举南下,也先亲白领兵进攻大同。王振不作充分准备,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群臣皆言不能轻易出兵,但王振不听。大军离京之后,北出居庸关,过宣府(河北宣化),向大同进发。一路上王振专制横行。成国公朱勇等人向王振白事,皆膝行而前。兵部尚书郎野和户部尚书王佐请帝回兵,被王振罚跪草中,至晚方释。大军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饥寒交迫,死者满路。八月初,大军抵达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军屡败,因而惧不敢战,又立即折回。而途中王震非要挟英宗回老家土木堡,光耀门庭,以至耽误行程。当明军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境),被瓦刺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大臣英国公张辅等五十余人皆阵亡,英宗突围不出被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锤打死,此即所谓“土木之变”。土木堡的败讯传来,举朝大震,群臣聚哭,不知所措。有人提出迁都南京,以避瓦刺兵锋。这时兵部侍郎于谦力斥南迁言论,坚持固守京师,人心始定。在国家危亡之际,于谦挺身而出,一面调兵急赴京师守卫,一面转运通州仓粮入京师,担当起保卫京师的任务,随即升为兵部尚书。继而,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继位,是为景泰帝。同年(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挟英宗入紫荆关,瓦刺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城关。于谦调动诸将分领官军二十二万人,布列于京师九门外,而于谦自与石亨陈兵于德胜门外,以抵御瓦刺主力,然后关闭诸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瓦刺军先攻德胜门,以万骑出击,结果被打得大败,也先之弟也中炮死。瓦刺军又转攻西直门,也没有得逞,败退下来,瓦刺军又在彰义门土城(金的正西门,以后为外城广安门)进攻,居民击敌,呼声动天,也被杀退。也先既不得志,乃挟英宗拔营退走,由良乡而西,出紫荆关而去。也先俘获英宗时,原以为奇货可居,足以要挟明朝,但在景泰帝即位后,要挟明朝不能得逞,英宗已失去作用,因而无计可施,乃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把英宗放归。英宗得以归来,这是于谦等坚决主张抗战的结果,如果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则英宗永无返归之日。然而英宗归来之后,又出现了皇室的内争。景泰帝贪位薄兄,自私之心太重,先是不愿英宗归来,不肯遣使迎驾,英宗归来之后,又把英宗置于南宫(今北京南池子)禁锢起来,并且废掉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于),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而不久朱见济病死,自己又没有第二个儿子,也不肯恢复朱见深做皇太子。因此种种,就积成了兄弟之间的怨恨。当时一些失意及不满于谦的分子,主要是官僚石亨、徐有贞及太监曹吉祥等人,为了建功邀尝,即阴谋拥护英宗复辟。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危,不能视朝。十六日,武清侯石亨、副部御史徐有贞等率兵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人皇宫,登殿复位,又杀兵部尚书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称二人欲迎外藩襄王之子为帝,以此为罪名杀之。杀于谦时,英宗有些不忍,说于谦实在有功,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遂下毒手。于谦有功被冤杀,京郊百姓莫不流涕。这一事件史称“夺门之变”,也称“南宫复辟”。英宗复辟后,改年号为天顺,比较关心国事的正派官吏相继被害,政权落入宦官手屯政治继续腐败下去。到了明朝晚期,党派斗争激烈,当时主要分为东林党和反东林党集团,其中有宜党、昆党、齐-楚-浙三党等。这些党派斗争与宦官专权产生矛盾,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宫廷事件。当时的党争与一系列的宫廷事件有关。首先是“争国本”一事。神宗皇后无子,王恭妃首先生子朱常洛(即后来的光宗),例当继承皇位。后来郑贵妃又生子朱常洵(即后来的福王),神宗因为宠幸郑贵妃,便欲立朱常洵为太子,但又怕遭到群臣反对,所以迟迟不立太子。群臣深以为忧,先后建言者蜂起,要求速立朱常洛为太子,而言者辄得罪,被降被调者无数。群臣力争十五年,直至朱常洛已二十岁,神宗才勉从众议,立为皇太子,此即所谓"争国本"。此后,宫廷又发生“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全是围绕“争国本”而来。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有男子名叫张差,手持枣木棍,突然闯入太子宫(慈庆宫),打伤守门内侍,被擒住。先是御史刘廷元(浙党)审间,奏称张差是疯颠。但刑部主事王之寀(东林党)却审出实情,原来张差并不疯颠,是由内使庞保、刘成指使行动,而庞、刘二人均为郑贵妃宫的内侍。因此朝臣皆怀疑郑贵妃主谋,欲害太子。神宗见事连郑贵妃不可深问,遂命处决张差,并于宫中打死庞、刘二人,含糊了事。此即所谓“梃击”案。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死后,太子朱常洛继位,是为光宗。不久,光宗患痢疾,内监崔文异进泻药,光宗服后病益重。时都城纷言郑贵妃使崔文异进此药。此后,鸿胪寺丞李可的又进红丸,光宗初食一丸舒畅,再食一丸即死,在位仅一月。事后,东林党人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礼部尚书孙慎行等文章弹劾崔文异、李可灼用药可疑,并攻首辅方从哲曲庇李可的等。于是李可的被遣戍,崔文异被发遣南京,方从哲致仕而去。此即所谓“红丸”案。光宗死后,与郑贵妃交结甚密的李选侍仍然留居乾清官不走,并且已与心腹太监魏进忠(即魏忠贤)结合,想控制皇长子,来把持朝政。于是杨涟、左光斗等拥入乾清宫,先抢出皇长子呼万岁,然后力请李选侍离开乾清宫,李选待被迫移居哆鸾宫,皇长子朱由校乃即帝位,是为熹宗。此即所谓“移官”案。以上这些宫廷事件都是党争的原因和题目。在这些宫廷事件中,东林党人的主张和立场比较符合公论,但以后齐、楚、浙三党则作翻案文章,借三案大肆攻击东林党人。明末的专权太监叫魏忠贤,他对东林党人进行乇底的打击,并把明王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明朝末年,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使得当时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败,加之灾荒频繁,终于导致了一场农民大起义。这场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于崇帧十七年正月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农民军把矛头直指明廷都城--北京。对于这次进军北京,大顺政权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这年元宵节,农民军便潜入京师,以厚贿取得守城的机会,为攻城大军作内应。农民军出兵山西,不久便直逼北京。三月十六日,崇祯皇帝正与朝臣议事,突然接到紧急奏章,大惊失色,旋回宫,大臣不知真情。原来昌平失守,农民40万已包围京城。十七日早朝时,崇祯面对群臣哭泣。中午,广安门、阜成门,西直门炮声大震,攻城战打响了。十八日,农民军架云梯攻西直门。明军己数月未饷,极度厌战。李自成亲临广安门外,用吊篮迭进降阉人城劝降崇祯皇帝。崇祯怒叱来人,下令亲征。下午,太监曹化淳打开广安门,迎农民军进入外城。崇祯急召大臣协商对策,准备巷战,晚上崇祯和王承恩一起上景山只见满城火起,徘徊片刻,又回乾清宫,书写上谕,让成国公朱纯臣负责督军,并辅佐太子。当时已无人侍应,“上谕”无法送出。崇祯眼见末日已到,于是将3个儿子分送到两个外婆(周、田)家,命周皇后、袁妃自尽,手刃长女昭仁公主及数嫔妃,然后饮酒、更衣,带几十名手持斧铖的太监持枪骑马出东华门,先去正阳门。守门军士误以为内城有变,反炮击之。崇祯无法,只好从白家栅栏(台基厂附近)绕出,奔回东四什锦花园成国公朱纯臣府邱。朱府大门不开;又去安定门,门已封固。崇祯走投无路又回乾清宫,敲钟召集大臣,未来一人,朱由检自觉彻底绝望了,最后和王承恩一起到万岁山自缢而死。崇祯十六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明亡。十九日中午,大队农民军进城,一位头戴毡笠,身着缥衣,坐下乌驳马者即杰出的农民领袖李自成。传说他从大明门进入宫廷广场时,曾对着“承天之门”匾额射击一箭,箭镞正中天字下方。李自成进宫后,未见崇祯,遂下令悬赏。3日后,在景山发现崇祯尸体,农民军用门板抬出,和周皇后的尸体一起,在东华门外临时搭棚停人二棺木。殡日,允许他们的3个儿子来拜祭,牛金星致祭文,和尚诵经。奠毕,送昌平--明朝的皇陵。

2024-06-01 回答

紫禁城
紫禁城(Forbidden City)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80,000㎡,有房屋8700间。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宫城叫做紫禁城。紫禁城有两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这座故宫为什么称为紫禁城呢?原来,中国古代天文学说,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
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是真龙天子;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这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森严壁垒。这座城池,不仅宫殿重重,楼阁栉比,并围以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哨岗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不用说观赏一下楼台殿阁,就是看一看门额殿角,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明清皇帝及其眷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已过滤词语]。因此,明清两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和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房屋建筑面积为155000平立米。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
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紫禁城位于都城正中,中轴线穿过皇城正中,也就是穿过紫禁城中三大殿、三大宫。紫禁城正门为正南门午门,午门是宫城中最高的门座,朝中大赦、献俘等重大仪式都在午门举行。其北门为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也分为外朝、内廷两个部分。外朝是皇帝办公的地方。举凡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各种礼仪,都在外朝举行。外朝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内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清朝沿用以后,只是部分经过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
它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 故宫宫墙周长约3000米,占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多间。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南、北面各有一座高大的城门,宫城四角各矗立一座精美的角楼,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座宏大壮观,壁垒森严的城堡。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全部宫殿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 从建筑的功能来看,外朝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地方,自然在紫禁城的前部, 而内廷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在明朝是帝后居住的地方并位於紫禁城的后部。
这组的殿的两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最后还有一座御花园。宫城内还有禁军的值房和一些服务性建筑以及太监、宫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宫城正门午门至天安门之间,在御路两侧建有朝房。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宫城北部的景山则是附属於宫殿的另一组建筑群。
太和门建於永乐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明初称"奉天门",清代名"太和门"。它座落在高三米高的一层石须弥庭上,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3.8米,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高,最大的门。它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式。门前摆著一对高大的青铜狮子。 太和门两侧还有昭德、贞度二门;庭院的东西面有协和、熙和二门;各座门之间都有庑房相连,在东北、西北两个角上建有祟楼。所有这些门、楼和庑房的尺度、体量都比太和门小,使太和门在整个广场中显出突出的地位。进太和门之后,是更大的庭院。东西宽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约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纳万人的仪仗队伍。广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宫城内最高大的建筑,包括三层须弥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总高37.44米, 每层都是须弥座形式,四周围以白玉石栏杆,栏杆上有望柱头,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头上都有装饰。 其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也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木结构殿宇。大殿的屋顶重檐庑殿式,即殷商时的"四阿重屋",为"至尊"形制。 屋顶的角兽和斗栱出跳数目也最多;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殿内彩画及藻井图案均使用代表皇权的龙、凤题材,月台上的日规、嘉量、铜龟、铜鹤等只有在这里才能陈设。殿内的金漆雕龙"宝座",更是专制皇权的象徵。 太和殿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庆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如遇有将帅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在明代,殿试及元旦赐宴亦在太殿进行。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广各三间,周围加廊的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攒尖式、铜胎鎏金宝顶,它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时的小憩之所。
内廷的正门名乾清宫,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长的庭院,俗称横街。横街的南面是保和殿,后保殿北面直下三层台基即到达横街,所以这里是外朝和内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门位於横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阔五开间,单檐歇山屋顶,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门。乾龙门的规格比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略低,在门的两旁各有一座琉璃装饰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 这对影壁为砖筑,红墙上有琉璃檐顶,下有琉璃须弥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装饰。
坤宁宫在乾清宫的北面,也是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顶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后居住的正宫。清顺冶时,按满族的风俗习惯,对坤宁宫进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宫内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西面部分,沿著墙添置了环形大炕,室内安置了大锅。在坤宁宫的东面部分则建成为皇帝结婚的洞房,入口改在东面,宫内有双喜的宫灯,红底金色双喜的影壁,靠北墙有龙凤喜床,床前挂著绣有百子图的五彩纱幔。改建后的坤宁宫还把原来的菱花?扇改为直条窗格的吊窗。
乾清宫是后三宫的主要大殿,在明乾和清朝初期,乾清宫一直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宫。宫外形为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式屋顶,左右还有昭仁殿和弘德殿两座小殿相连。平时除皇帝居住外,也经常在这里召见宫臣,披阅奏章,处理政务,甚至还在殿中接见外国使臣。
在紫禁城的东部靠北半面,有一组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这就是宁寿宫建筑群。在明朝,这里也有一组建筑,但规模不很大;清朝康熙年间,在此建了宁寿宫,这是一组十分完整的建筑群体,它分为前面的宫殿和后面的寝居两部分。在后一部分里,可分为三个区,中路是居住区,东路是娱乐区,西路是园林区。整个建筑群四周有高墙相围,成为一个相当封闭的独立区域。
宁寿宫建筑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极门,门前有一横向的庭院,左右两边是钦禧门和钖庆门,南面布一影壁正对皇极门,组成门前的广埸。皇极门用琉璃在墙外做成三间七楼加垂莲柱的三座门形式,三个门洞上都有琉璃瓦出檐,檐下有斗栱、横梁,梁上有琉璃贴成的旋子彩画,门上有石制须弥座,门前放置水缸四只,整座大门华而庄严。在皇极门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龙九条,俗称为九龙壁。
进入皇极门就来到了宁寿门前的庭院,庭院很宽阔,在四周种有松树, 以表示它为太上皇使用的特殊用处。宁庆门位於庭院北面的中央,五开间面阔,单檐歇山式屋顶,下面是一层白基座,基座前面有三条台阶,中史是御道,大门东西两侧各有影壁呈八字形摆开,门前左右还有鎏金铜狮两座,整座大门从形制到规模很像后三宫的乾清门。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此举行盛大仪式。内廷中最著名的是养心殿,慈禧太后曾在此垂帘听政长达40余年。北京是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的交通枢纽,世界主要航空公司都有班机往返于北京和其他国际城市及中国主要城市之间。
越南顺化皇宫
此外,在越南的古都顺化,还有一座紫禁城,它就是越南顺化皇宫。顺化紫禁城是越南末代王朝——阮朝的皇宫,从1802年建成—1945年阮朝灭亡的143年间,一直是皇家的居所。顺化紫禁城仿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格建造,宫外有护城河。正门午门 ,和故宫午门一样,它有双阕,只不过很短。皇宫四门中,只有午门建有城楼。宫内重要的宫殿、亭台楼阁和午门城楼都用琉璃瓦装饰顶部。皇宫内的许多宫殿都在战争中被毁,不过都已重建。皇宫内有皇帝处理政务的勤政殿,皇帝寝宫——乾成殿,皇后住的坤泰宫,太子居住的光明殿和嫔妃住的顺辉院等。皇宫的园林和河流均匀的分布在宫殿各处。

扩展回答

紫禁城氟碳漆是什么

紫禁城氟碳漆是什么?价格如何?

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 紫禁城为什么叫故宫

为什么是紫啊
为什么不是黄禁城???
问题补充:??为什么啊

为什么

问:紫禁城的历史

全部 文化 建筑 风格 法律 等全部

紫禁城有几个门

要能肯定的啊 !

谢谢各位了!

紫禁城城墙为谁绕弯

他怎么这么牛啊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想知道是为谁绕的,说。有一方的城墙为某一个人的坟让路了,绕了点弯:紫禁城城墙并不是规矩的方形的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273910999298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