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抗震等级怎么确定?

想了解下家里的地下室抗震等级怎么确定啊?用什么方法确定呢
烟圈缠绕0
22497 次浏览 2024-06-18 提问
88

最新回答 (5条回答)

2024-06-20 17:52:17 回答

你好!一般基础构件是按非抗震考虑的,但地下室的墙、柱、梁等构件的抗震等级要按总说明里给出的等级。

2024-06-20 17:52:17 回答

按照抗规6.1.3规定(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高规规定纯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可根据情况采用三级或者四级。如果情况允许可以不用计算地震作用,在不计算地震作用的前提下,框架梁箍筋不需要加密。(03G101-1-64p)里面有示意非抗震梁。

2024-06-20 17:52:17 回答

(1)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是根据抗震等级确定的,抗震等级的确定与建筑物的类别相关,不同的建筑物类别在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的抗震烈度与建筑场地类别有关,也就是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烈度与抗震计算时的设防烈度不一定相同。  
 (2)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规定,也可见《建筑抗震设计手册》(1994年版)高层建筑没有丁类抗震设防。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台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当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按建筑类别及场地调整后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烈度,按调整后的抗震等级烈度。  
 3)抗震设计时,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A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1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节第9条规定的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4)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2确定。  
 5)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5G和O.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6)抗震设计的多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柱截而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7)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8)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  
 9)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应符合一级抗震等级的基本要求外,尚应符台下列规定:  
 ⑴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C`.应增大20%;  
 ③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_V`,应按表5-13的数值增大O.02采用;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中、边柱取1.4%,角柱取1.6%。  
 ⑵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应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⑶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士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取L.8,其余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R`应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R`应增大2U%;地震作用产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数取1.8,但计算柱轴压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③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_R`应按表5-13的数值增大0.03采用,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6%;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取1.6%。  
 ⑷筒体、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弯矩设计值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1.L倍采用,其他部位可按墙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L.3倍采用;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按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的1.9倍采用,其他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按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的L.2倍采用;  
 ②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35%,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4%;  
 ③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应取为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宜配置型钢,型钢宜向上、下  
 各延伸一层。  
 ⑸剪力墙和简体的连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当跨高比不大于2时,应配置交叉暗撑;  
 ②当跨高比不大于1时,宜配置交叉暗撑;  
 ③交叉暗撑的计算和构造宜符合本书第10章10.7条的规定。

2024-06-20 17:52:17 回答

不是计算的,是按抗震设防标准进行确定的。以下参考一下;1  抗震等级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有关,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  
2  抗震等级建筑物的场地类别有关,按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及场地类别确定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的烈度.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注:1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  
6.1.3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4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第3.1.3条规定和表6.1.2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4  砌体结构、排架无抗震等级;  
5  应注意规范中对抗震等级的调整(特别是高规

2024-06-20 17:52:17 回答

你好!  一般基础构件是按非抗震考虑的,但地下室的墙、柱、梁等构件的抗震等级要按总说明里给出的等级。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7675504684448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