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发卡器工作原理是什么?



				
				
KP-bangbangbang
76775 次浏览 2024-06-18 提问
110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6-20 18:34:52 回答

一般把可读可写,频率是13.56MHz的射频卡称为IC卡,而只能读,频率是125KHz的射频卡称为ID卡,可以简单的理解为,IC卡可以写入数据,而ID卡则只能读卡芯片内的UID号,也就是内码号,M1卡是NXP公司的S50卡的一种叫法,国内的复旦F08,达华的TKS50等兼容飞利浦S50的卡片都有可以称为M1卡,而这些卡都是射频卡,就是通过射频感应原理工作的卡。

2024-06-20 18:34:52 回答

IC卡的外观是一块塑料或PVC材料,通常还印有各种图案、文字和号码,称为“卡基”;在“卡基”的固定位置上嵌装一种特定的IC芯片就成为我们通常所说的IC卡。根据嵌装的芯片不同就产生了各种类型的IC卡。
  IC卡的概念是7O年代初提出来的,法国布尔(BULL)公司于1976年首先创造出IC卡产品,并将这项技术应用到金融、交通、医疗、身份证明等多个行业,它将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提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现代化程度。
  IC卡芯片具有写入数据和存储数据的能力,IC卡存储器中的内容根据需要可以有条件地供外部读取,完成供内部信息处理和判定之用。
  IC卡一出现,就以其超小的体积、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技术以及特殊的保密措施和无法被译及仿造的特点受到普遍欢迎。
  目前常用的有接触式(典型的有IC电话卡、医保卡等)和非接触式(典型的有公交IC卡、身份证等)两种。
  IC卡内部都有多种加密方式,多的达几十种,一般是难以破解的。
  非接触式IC卡(CICC—Contactless  Integrated  Circuit  Card)也称为无触点集成电路卡、射频卡或非接触式智能卡。它的应用历史要比接触式IC卡短,但由于它的方便性、耐用性更佳,它在很多场合已经取代了接触式IC卡,在卡市场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非接触式IC卡由天线和专用芯片组成。天线是几组金属丝绕成的线圈嵌在卡基内,专用芯片由高速的射频接口、控制单元、EEPROM三个模块组成。卡是通过电磁感应将卡内的信息与外部读写设备进行通讯的。
  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将要发送的信息编码后加载到一固定频率的载波上,卡片内有一个谐振电路,其频率与读写器发送的载波频率相同,当非接触式IC卡进入读写器的工作区域后,谐振电路产生共振并产生电荷积累,当电荷积累到一定数值时,就能为卡内的电路提供工组电压、复位信号、系统时钟,读写器发送的数据信息经过卡内射频接口模块解码,由控制单元来判断这些信息的要求和合理性,然后进行处理,最终决定是否对EEPROM内的数据进行改写或输出。
  非接触式IC卡具有较高的通讯速率,不需要拔插的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对卡片的操作,所以非接触式IC卡非常适用于对交易速度要求高、刷卡人口比较集中的场合,如地铁、高速公路的进出口、门禁、公交等环境。事实上,目前非接触式IC卡技术已经应用在许多城市的公交领域中。我国香港“八达通”卡的成功案例,就为很多亚洲城市提供了一个好的运作模式。
  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非接触式IC卡也毫不例外地存在缺陷:天线和卡内的专用芯片通过焊点连结,当卡片弯曲过度时,卡片易失效;在一些射频干扰比较厉害的场合,通讯易失败;安全性也低于接触式IC卡等。但无论如何,非接触式IC卡作为一个新的技术,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2024-06-20 18:34:52 回答

答:IC卡  (Integrated  Circuit  Card,集成电路卡),有些国家和地区也称智能卡(smart  card)、智慧卡(intelligent  card)、微电路卡(microcircuit  card)或微芯片卡等。它是将一个微电子芯片嵌入符合ISO  7816标准的卡基中,做成卡片形式。  IC卡读写器是IC卡与应用系统间的桥梁,在ISO国际标准中称之为接口设备IFD(Interface  Device)。IFD内CPU通过一个接口电路与IC卡相连并进行通信。IC卡接口电路是IC卡读写器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根据实际应用系统的不同,可选择并行通信、半双工串行通信和I2C通信等不同的IC卡读写芯片。非接触式IC卡又称射频卡。  ID卡全称为身份识别卡(Identification  Card),是一种不可写入的感应卡,含固定的编号,主要有台湾SYRIS的EM格式、美国HIDMOTOROLA等各类ID卡。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8148288726806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