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排水系统现状怎么样?



				
				
xian蝦米
21310 次浏览 2024-05-31 提问
139

最新回答 (6条回答)

2024-06-02 05:31:32 回答

在中国,最不惧暴雨的城市,不是首都北京,也不是国际大都市上海,而是青岛。早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就为这个沿海小渔村,设计了足够使用百年的现代排水系统,其中雨污分流模式,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未能做到。
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当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17年后,战败的德国人给日本人,留下了一座号称“东方瑞士”的现代化城市。其中,极具现代意识的城市下水管网,让100年后的青岛人依旧受益。 按照和清政府的租借条约,德占青岛99年。所以,德国殖民者登陆之初,它的城市规划建设几乎按照100年的高标准设计、施工。  
今年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武汉、杭州、北京相继变成了“水城”。由此,在中国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城市下水道,突然变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中国的城市下水道现状如何?它们在城市内涝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城市内涝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地理原因?面对内涝的威胁,今后的城市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大雨后的街道一片积水,本应该在此时承担起排水重任的下水道,却发挥了完全相反的作用——积水回流,从管道口喷涌而出,溅起了半米多高的泥浆。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在中国的大中小城市中你都可能看到。摄影/范永松
  北京,2011年6月23日。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也没有逃脱在大雨中水淹全城的命运,路面积水影响了车辆通行,造成全市大范围的交通拥堵。
  在中国,没有“下水道”只有“污水管网”
  雨噼噼啪啪地落在水泥地面上,激起一朵朵水花,马路边迅速汇集起一片积水,人行道上印着“污”字的井盖在雨水的冲洗下反倒比平日要干净几分。又是一场急雨。
  一阵**铃打破了单调的雨声,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我们想做一篇关于城市下水道的报道,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下水道’?你是说‘污水管网’吧?”
  “我是指排雨水的,和污水没什么关系吧。你知道今年下大雨许多城市都被水淹了”
  “那就是‘污水管网’。”我肯定地说,又带了几分戏谑,“严格地说,在中国,没有‘下水道’,只有‘污水管网’。”
  “下水道”这个词其实是日语舶来词,在汉语中本没有这种说法。“下水”二字表明在功能上它是用来收集和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大气降水和其他弃水的;而“道”字,则准确描述了以巴黎、东京为代表的“地下廊道式”城市排水设施。这样的排水廊道往往深埋在地面几十米以下,有着巨大的物理空间。例如巴黎的下水道是在地面50米以下,宽逾5米;东京的下水道是在地面60米以下,宏大之处不亚于一座宫殿。而我国城市中普遍采用的是“地下管网式”排水设施,在较浅的地下埋藏着口径多在一米左右的排水管,实在是当不起这个“道”字的。
  为什么我国会采用“地下管网式”排水设施呢?这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
  历史上,中国城市多采用明渠和暗沟相结合的排水系统,新中国刚成立时,这些排水沟渠大多因年久失修,淤塞严重,明沟和水塘更是垃圾堆积、污水四溢。不仅不能满足城市排水的需要,还造成了许多环境卫生问题。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在城市建设领域的经验是一片空白,于是一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填沟修塘,一面积极学习建设城市排水系统的经验,而学习对象毫无疑问就是“苏联老大哥”了。北京、广州、沈阳、天津、武汉一批重点城市和新兴工业城市,在苏联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建设起了现代化排水工程,苏联的“地下管网式”排水设施被全盘复制到了中国。
  这样的排水管道,设计偏保守,小口径的排水管承载能力也有限,很难应对大流量的来水。苏联位于高寒地带,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莫斯科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82毫米,列宁格勒为585毫米),这个问题并不凸显,但在我国就大不一样了,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年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广州更是高达1600毫米。
  此外,我国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重污水,轻雨水”。留心观察一下身边,你会发现井盖上印着“污”字的远远多于印着“雨”字的,因为大部分城市没有专门的雨水管道,雨水管和污水管是混合在一起的。在科研方面,城市排水一直偏重于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而对城市排水管网领域关注不足,所以从事排水工作的人们,在提到城市排水时一般都会脱口而出“污水管网”四个字。所以在我看来,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只有“污水管”而没有“下水道”的。
  在中国,想看到真正的“下水道”,就只有青岛德国人修筑的那部分了。十几年前祁红波曾在青岛做下水道修理工,用他的话说:“(在青岛)我真的相信路面一个城市,路下一个城市。我们做完工,就可以直接从下水道走回去,很快的。”后来他又在深圳做下水道修理工。同样是从一个渔村起步,深圳的城市建设要比青岛晚100多年,但比较二者的下水道,祁红波认为:“深圳还要学习。”
  消失的湖泊——没有地方去,水自然会泛滥
  “其实从排水设施本身来看,‘管网式’并不比‘廊道式’差。只要设计合理,调度得当,它们都可以发挥出很好的排水作用。”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郑兴灿说,“关注城市排水问题,不能光盯着排水管道,许多问题不是出在管道上,而是出在城市本身。”
  在他看来,在城市的高速扩张中,不断被填埋挤占的湖泊河道和面积越来越大的硬化地面,比排水管网本身对城市内涝的影响要更大。
  武汉水务局的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市主城区尚有湖泊59个,水面面积273平方公里,到现在中心城区湖泊数量仅为38个,水面面积约122平方公里,缩减了一半还多。本来可以被这些天然湖泊调蓄的降水,如今已经无处可去。
  “古人说:水满自溢。没有地方去,水自然会泛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庆洲表示,在他的著作《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一书中,他把“蓄”列为古代城市防洪的重要方略之一,“调蓄系统乃是城市防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由城市水系的湖池河渠组成。在城外洪水困城,城内积水无法外排时,古城调蓄系统的蓄水能力对避免内涝之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6月24日,我去武汉出差,虽然没有赶上6月18日“到武汉去看海”的机会,但是一场大雨还是让我在武汉的主干道雄楚大道上,看到了一片汪洋的景象。路边竖立着的“前方渍水,车辆绕行”的指示牌,许多车辆拥堵在一起,不远处的涵洞下有一辆淹没了大半的大型混凝土搅拌机,据我目测当时的淹水高度已经接近2米。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对我说:“这里一下雨就会渍水,这几年政府已经投入了1亿多元来改造排水设施,是有些效果,但根治不了的。为什么?因为这里本来就该是湖!这段路是填了南湖造起来的。”一位细心的武汉网友也发现了同样的事实,他比较了不同时期的武汉地图,指出淹水处大多地势低洼——那些地方原本也都是湖。
  普通人都一清二楚的道理,城市的管理者们难道会不知道吗?我想,所有人都是明白的,但是面对着越来越紧缺的城市土地资源和不断上涨的地价,在一辆辆推土机向湖泊中倾倒渣土时,许多人都选择了沉默。失去了天然湖泊蓄水优势的武汉,只有在一次次的大雨中,咬牙咽下“内涝”这枚大自然回报的苦果。
  武汉湖泊的命运,只是中国众多城市湖泊河道命运的一个真实缩影。无锡城在新中国成立后填塞大小水塘近20个,面积47公顷,填塞旧城区河道32条,长31.4公里,使无锡从罕有洪涝灾害,变为一到雨季就要警惕内涝威胁;苏州城的河道从宋代的82公里,变成现在的35公里;温州城曾有的60多公里河道,到现在已完全填完就连被视作城市排水典范的赣州城,原有的百口水塘到现在即将消失殆尽,曾经的护城河业已被填平,只留下人工排水渠“福寿沟”在雨洪面前独立支撑,不知道这座号称900年不涝的城市,在下一个十年、百年是否还能继续自己的不涝传奇。

2024-06-02 05:31:32 回答

快速扩张的城市步伐中,城市设计又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我是来自福建的学生,家在一个小...  另一方面也对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弊端展开探究并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

2024-06-02 05:31:32 回答

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国的排水系统设计要求都不是很高,中国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也很难大幅度的升级。
  新中国建设初期,城市排水多采用了苏联的设计理念和思路,那就是想尽办法省钱,只满足于现状就好。所以当时建造的排水系统都是小直径管道,按0.5年甚至0.3年一遇的标准设计,如果暴雨一来,那么肯定出现积水甚至内涝的情况。
  除了设计标准的问题,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老化也导致了排水不畅。据了解,许多城市在没有遇到暴雨之前,基本上不会主动检查下水道是否老化、堵塞,因此,暴雨来临时都措手不及。部分排水泵站也面临着元器件老化和过时的问题,排水系统不畅外加排水泵运作不正常,城市内涝肯定凸显出来。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专家周玉文表示:“中国的排水系统设计相对落后,知识亟须更新,如果用电脑作出模型运算,例如计算暴雨的量级和与之相应的排水速度,那么便能提高排水的效率,而不是哪里有水就去哪里抢险,像无头苍蝇般乱撞。”这充分表明了城市雨水排放却乏整体的协调,还需要长远规划。

2024-06-02 05:31:32 回答

中国城市排水系统现状①排水沟道处于控制面积的最低处,以求尽量自流排水。②根据地形应将排水地区划分为高、中、低等片,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抽排为辅。③排水干沟的出口应选择在容泄区水位较低和河床比较稳定的地方。④下级排水沟道的布置要为上级沟道排水创造良好的条件,干沟要尽可能布置成直线。此外,排水沟布置要避开土质差的地带,以节省工程费用并使排水安全及时。⑤在有外水入侵的排水区,应布置截流沟或撇洪沟,使外来的地面水和地下水直接引入排水干沟或容泄区。

2024-06-02 05:31:32 回答

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虽然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城市化建设和发展的速度相比还是缓慢的,甚至可以说处于一个被忽视的地位,这也就导致了城市排水系统不堪的现状。    1.先天设计不足,导致难以“下咽”  南方大雨导致诸多城市内涝,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当时城市的设计者没有考虑到未来城市的不断发展会给市政造成越来越多的压力与难题,才导致现在城市有些发育不良。  2.理论设计达标准,实际施工很缩水  有些城市的降雨量还没有达到市政设施在竣工时的防水上线时,就出现了明显的局部积水,这就明显是建筑质量的问题了,而这种质量问题往往到了事发的时候才被发现。  3.年久失修,人为破坏  市政设施不管建成时的质量多好,总有个使用寿命的问题。要使公共设施正常发挥排水功能,日常的维修和保养也非常地重要。而每年的市政工程建设在此关注很少。  4.地下排水系统发展被忽视  地下系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生态系统,一套先进的雨水排蓄系统,是保证城市畅通的基础,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还没有重视,也没有成型的方案。  5.排水系统的终端污水处理厂严重不足  “节能减排”是2011年政府提出的工作重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理所当然地应受到充分重视。但现阶段城市污水处理厂仍严重不足,很大一部分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被排出,这既威胁了环境又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总而言之我国的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仍不容乐观,这需要引起我们所有人的注意,需要我们的城市规划者对其做出长远而合理的规划。

2024-06-02 05:31:32 回答

深圳的城市排水系统较好,因为深圳市是后建的,规划的好,电信、自来水、排水、消防、煤气等基础设施考虑得比较长远,坚固。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063950061798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