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设计说明范文谁能给我一份?



				
				
冒冒爱雨雨
36397 次浏览 2024-06-19 提问
55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6-21 12:04:05 回答

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房屋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小区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小区规划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又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就好象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住宅共有五个组团构成主要围绕着中心广场区和中心水景区四周布置,以及南向沿街布置对外商业组团。小区四周分散设置了四个出入口,其中,主入口在西南角面向南朗河,有最佳的朝向和风景,然后,北向、南向、东北向各有一个次入口。小区内组团之间由循环双车道相贯通,组团内侧有单车道和尽端道路相连。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广场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依山就水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整体式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组团的建筑造型并不是要求五花八门,其中一个组团可以采用一种单体形式也可采用几种形式。关键在于根据地形、地  在整体布局和环境布置中着意营造,可以前后错迭、高低错落、因地借势、就其自然,其布置灵活多样。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空间环境丰富,通风、视野、朝向均较好,而且还有一个可用来着意刻化的大空间,有利于对其配景予以创造。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道路布置,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典代直的规划方法,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壁如,意大利某居住小区用地29.5公顷,道路采用逐级由宽到  的树枝状道路网,建筑的布置完全摒弃了行列式小区规划方式,而用房屋的朝向仍保证了住户良好的日照条件。由于住宅独特的规划布置,使住宅全部为三层的建筑群体,仍然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又如,我国安徽省某地,占地3公顷,整个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均采用曲线布置,住宅间的小道也曲线连接,塑造成田园风景式的居住环境。居住其间使人  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畅。
总之,要房屋建筑设计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小区规划设计者在小区规划设计上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不难出现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这也同时需要我们每个规划设计者们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充足的信息及跨学科的知识。
0评论

2024-06-21 12:04:05 回答

一、环境设计、小区内部绿化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降尘度、空气湿润度选择适合植被绿化地面
  如设计右观赏湖泊等水化设备,应建设在单独的散步园林区内
  二、楼之间跨度、尽量满足所有房屋的光照时间,楼面方向(根据当地实际风向而定),不易迎风建造,这样会增加房屋内部尘土量,及雨水冲刷痕迹不均匀
  三、层高设计、一般小区沿路区域会选择建设高层商住建筑,建议不要设计太高,可设计12层商用建筑,小区内部设计26层或以上高层住宅,这样可保证其他多层住宅地层住户的光照、视野等
  四、大门位置、如条件便利,可设置两个门,入口与出口,方便住户快速方便的回到自己家
  五、道路规划、如果小区有两个大门,可设计4、6米宽车行道路,单向行驶,路旁不碍事地方可设计停车位,A门进  B门出,如果小区只有一个大门,建议主路6米最有,主路不设计停车位,双向行驶

2024-06-21 12:04:05 回答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局部修订条文及其条文说明  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关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1998]94号)的要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了局部修订。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进行了共同审查,现予批准,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1.0.3、3.0.1、3.0.2、3.0.3、5.0.2(第1款)、5.0.5(第2款)、5.0.6(第一款)、6.0.1、6.0.3、6.0.5、7.0.1、7.0.2(第3款)、7.0.4(第1款的第5项)、7.0.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该规范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规定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具体内容,将在近其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
现予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3月11日1  总则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1.0.  3a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代号
2.0.2  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  000-15  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7  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2.0.12  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离开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2.0.13  配建设施
与人口规模或与住宅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部的总称。
2.0.27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m2)。
2.0.29  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的比值表示。
2.0.30  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2.0.31  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2.0.32  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2.0.32a  停车率
指居住区内居民车的停车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2.0.32b  地面停车率
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拉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2.0.33  拆建比
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2.0.34(  取消该条)
2.0.35(取消该条)3  用地与建筑3.0.2  居住区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
3.0.2.1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5条的要求。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
3.0.2.2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0.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窨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4.0.1.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4.0.1.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4.0.1.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4.0.1.4(取消该款)
4.0.2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4.0.2.1  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0.2.2  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嗓场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4.0.2.3  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及美化环境;
4.0.2.4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4.0.2.5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4.0.3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4.0.4  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建设,其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环境风貌。5  住宅5.0.1  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窨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
5.0.  1a  宜安排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
5.0.2  住宅间距民,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5.0.2.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一定的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  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3)  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5.0.2.2  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数控制。
5.0.2.3  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2)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
素,适当加大间距。
5.0.3  住宅布置,就符合下列规定:
5.0.3.1  选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应合理紧凑;
5.0.3.2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
5.0.3.3  在Ⅰ、Ⅱ、Ⅲ、Ⅳ、Ⅶ建筑气候区,主要应利于住宅冬季的日照  、防寒、保温与防风沙的
侵袭;在Ⅲ、Ⅳ建筑气候区,主要应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
5.0.3.4  在丘陵和山区,除考虑住宅布置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外,尚应重视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地方
风对住宅建筑防寒、保温或自然通风的影响;
5.0.3.5老年人居住建筑宜靠近相关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5.0.4  住宅的设计标准,应任命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的规定,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
5.0.5  住宅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5.0.5.1  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5.0.5.2  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进入住宅后
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计算。
5.0.6  住宅净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5.0.6.1  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在值不应超过一定的规定。
5.0.6.2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超过一定的规定。6  公共服务设施6.0.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它八类设施。
6.0.3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规定。配建指标,应以表6.0.3规定的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6.0.3.1各地应按表6.0.3中规定所确定的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中有关项目及其具体指控制;
6.0.3.2  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和表6.0.3在使用时可根据规划布局开式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千人总指标;
6.0.3.3  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
6.0.3.4(取消)
6.0.3.5(取消)
6.0.3.6  旧区改建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其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可酌情增减,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6.0.3.7  凡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均应按国家人防部门的有关规定配建防空地下室,并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将居住区使用部分的面积,按其使用性质纳入配套公建。
6.0.3.8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设置要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7条的规定。对其中的服务内容可酌情选用。
6.0.4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6.0.4.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6.0.4.2  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
6.0.4.3  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6.0.4.4  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应考虑发展需要。
6.0.5  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相应配建公共停四场(库),并就符合下列规定:
6.0.5.1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控制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
6.0.5.2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7  绿地7.0.1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上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7.0.2  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7.0.2.1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
7.0.2.2  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宅间绿地面积计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
7.0.2.3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7.0.3  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
7.0.4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布局形式,设置相应的中心绿地,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它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0.4.1  中心绿地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符合表7.0.4-1规定,表内“设置内容”可视具体条件选用;
(2)  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3)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
(4)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经常篱或其它通透式院墙栏杆作分隔;
(5)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的设置还应同时满足表7.0.4-2中的各项要求,其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
7.0.4.2  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和本条文第1款(2)、(3)、(4)项及第(5)项中的日照环境要求  ;
7.0.4.3  公共绿地的位置和规模,应根据规划用地周围的城市级公共绿地的布局综合确定。
7.0.5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8  道  路8.0.1  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8.0.1.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8.0.1.2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8.0.1.3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8.0.1.4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组阁,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8.0.1.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8.0.1.6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8.0.1.7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0.1.8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
8.0.1.9  (取消)
8.0.2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列规定:
8.0.2.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8.0.2.2  小区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8.0.2.3  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8.0.2.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8.0.2.5  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8.0.3.1  机动与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
8.0.4.4  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人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  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0;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3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8.0.5.4  在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在尽端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8.0.5.5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8.0.5.6  在多雪严寒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8.0.5.7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
8.0.5.8  (取消)
8.0.6  居住区内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8.0.6.1  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8.0.6.2  居民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8.0.6.3  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10  管线综合10.0.1  居住区内应设置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管线,在采用集中供热居住区内还应设置供热管线,同时还应考虑燃气、通讯、电视公用天线、闭路电视、智能化等管线的设置或预留埋设位置。
10.0.2  居住区内各类管线的设置,应编制管线综合规划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0.0.2.1  必须与城市管线衔接;
10.0.2.2  应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各娄管线相互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应符合规定;
10.0.2.3  宜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型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10.0.2.4  应考虑不影响建筑物安全和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震  动及重压。各种管线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规定;
10.0.2.5  各中管线的埋设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离建筑物的水平排序,由近及远宜为:电力管线或曜管线、燃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2)各类管线的垂直排序,由浅入深宜为:电信管线、热力管、小于10kV电力电缆、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10.0.2.6  电力电缆与电信管、电信电缆在道路西侧或北侧的原则布置;
10.0.2.7  管线之间遇到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处理:
(1)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
(2)小管线避让大管线;000080
(3)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
(4)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和
10.0.2.8  地下管线不宜横穿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地,与绿化树种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宜符合表中的规定。1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11.0.1  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项目应包括必要指标和可选用指标两类。
11.0.2  各项指标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1.0.2.1  规划总用地范围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当规划总用地周界为城市道路、居住区(线)道路、小区路或自然分界线时,用地范围划至道路中心线或界线;
(2)当规划总用地与其它用地相邻,用地范围划至双方用地的交界处。
11.0.2.2  底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幛建筑总面积的比例  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和公建用地;
(2)底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院场或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面积,均应计入公建用地。
11.0.2.3  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其各占该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
11.0.2.4  绿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宅旁(宅间)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2条的规定;绿地边界对宅间道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m;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
(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内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
(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3条的规定: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0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距房屋墙脚1.5m;
(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应符合本规范表的要求;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和满足本规范附录A第A.0.4条的规定;
(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区(级)道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算到红线。
11.0.2.5  居信区用地内道路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组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
(2)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
(3)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4)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5)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11.0.2.6  其它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规划用地外围的道路算至外围道路的中心线;
(2)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其它用地面积,按实际占用面积计算。
11.0.2.7  停车场车位数的确定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其它各型车辆的停车位,应按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019909381866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