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修复方法谁了解?



				
				
难忘那缕羁绊
48020 次浏览 2024-06-03 提问
148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6-05 14:44:29 回答

瓷器的修复方法,是要经过清洗、粘合、补缺、打底、上色、做釉等六个主要程序。
   一  清洗、粘合
   破损的瓷器基本上都是长期埋在地下,因此新出土的文物,往往全身除布满黄泥外,还有很多水锈紧贴在器物上,有的还粘连在器物断裂的剖面上,给器物的修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必须予以清除。
   先将破碎的瓷器放入相对柔软的塑料盆中,用清水洗去表土,然后用刀具以与器面平直的方向将水锈轻轻地刮去,但不能用刀尖划刮,以免伤害釉面。比较难以清除的是粘贴在断面胎体上的水锈,特别牢固,而如果不清除的话,则会给粘接时产生明显的隔缝,对整器修复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用牛角刀或竹签刮削,胎壁较厚的也可用金属刀具轻轻地刮削。另一种办法是用洁厕净等洗涤用品浸泡清洗。若再不行,可两种方法合用。
   有些考古发掘品,因研究需要,在器物出土后马上就粘接复原。这种修复的过程往往很粗糙,接口处严重错位的情况十分常见,而残缺部分通常是用石膏补缺。这种修复无神韵,也达不到展示的目的。我们必须进行拆洗,然后重新拼接。拆洗的方法是:将器物置于容器中,用丙酮浸泡,一般只需10至20分钟,粘接处便会自动脱落,然后将剖面的胶水刮净,最后进行拼接、粘合。
   二  补缺
   补缺,是指器物在拼接后仍有部分残缺,或原本就已残缺的那部分用修复材料进行配补的一项工艺。
   1.补缺的方法
   补缺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器物的口沿或者腹、底有部分残缺,需要配补。这是最常见的器物破损情况,也是比较容易配补的一种。可在原有保存区块用打样膏翻模取样即可将残缺部分复原。
   第二种,残缺的部分在原器物上没处翻模,只能参照同类器物的造型特征,先做出模子,再翻模复原。
   第三种,大部分不复存在的残器的配补。如没有同时期样本,这种残器的修复工作只能作罢。
   2.补缺的材料
   青瓷器的补缺材料主要有
AAA强力胶+石粉+矿物颜料;
环氧树脂;
石膏。前一种适合于小范围的补缺,后两者主要用于大范围的补缺,但石膏的牢度不够强,必须再进行加固处理。
  修复,是否仿色做旧,以及仿色做旧到什么程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来研究确定。但是,以各种新型材料,逐步取代石膏在古代陶器修补材料中的位置,现今已在进行,并将是今后必然的趋势。
古瓷修复概述
   古代中国人瓷器残损后,为了节省可以用下去,用各种办法修补:
 
   1、用各种铁、铜等材质的锔子来修补瓷器,这种修补方法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2、瓷器残缺部分损伤过于粉碎,无法锔钉的,采用铜、锡薄板,仿成原状,套装上去。  
   3、瓷器口沿有小伤的,往往将口沿扣上铜镶口。  
   4、器体上小块残缺无法拼对时,用鸡蛋清调石灰粉粘堵上。  
   清末以后古瓷收藏成风,出现为了牟利对古瓷进行修复的现象。古董商们将一些残缺损伤的古代瓷器进行修复加工,使收藏者误以为是完好的瓷器。办法有口沿有冲、磕小伤加金属包扣,对口和底足有伤者接口换底,对彩瓷釉面纹饰磨损者二次入窑复烧,有的则把皇宫瓷器库中官窑白胎瓷器请工匠重新按图施彩二次入窑复烧后成为老胎新彩古瓷。修复的古瓷多系宋元时期的五大名窑,明和清康、雍、乾三代的各类古瓷及清珐琅彩瓷。  
防止缩釉的方法
   釉层卷曲、结块、脱离坯体的现象一般称为缩釉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补救的办法的用湿海绵擦掉坯面上的灰尘。建立除尘间,避免灰尘落坯。若施釉需要适当增厚,可在釉料中添入少量(3%)的膨润土。釉下彩绘易产生缩釉缺陷,因为釉下彩绘的彩料类似于釉下留存了尘灰。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釉下粉料中混入少量的釉浆,或者少量的阿拉伯树胶。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因此,这类釉一般适宜在未素拍打的生坯上。为了适应在素烧坯件上使用,可在釉料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如煅烧过的粘土和瓷土以及方解石等非塑性原料量。加入的非塑性原料量等于减去了一定的塑性原料量。此外,用手指轻轻地摩擦干燥的釉面,使釉面变得光滑,也有助于消除一些釉面裂纹。在釉面干燥尚未达到要求时,加热过快也易产生堆釉的缺陷。 
望采纳。

2024-06-05 14:44:29 回答

修复陶器是用大蒜泥、鸡蛋清加石膏作粘合剂,牢固性差,用生漆粘合虽牢固,但易使人感染漆疮,修复后器物也不甚美观。后来修复青铜器改用锡焊法,这样修复的文物,敲击声清脆,外表也清洁美观。陶瓷器的粘合剂改用洋干漆后算进了一步,直至七八十年代新材料不断涌现之后,高分子材料——环氧树脂成为文物修复中最好的粘合剂,它既适合金属、陶瓷器的粘接,又可用于漆木器的修复。

2024-06-05 14:44:29 回答

陶瓷器修复方法:
  1、先将所有的碎片与器物的关系用纸头描好,再剪下拼接成图,看各碎片之间的关系做好记号。
  2、再找出碎片接口哪有斜面,必须属于先粘接的第一块。
  3、有些部位异物沉积而产生黑斑线,需特别清洗。可用双氧水或者“84消毒液”先将主器物上的裂纹缺口清净。尽可能地将缝里的色差减弱,这样粘接后的吻合面就没有痕迹。
  4、再对碎片处用棉花条吸双氧水或者“84消毒液”敷在黑斑线上,将黑色物质“钓”出来,一般半小时即可。如遇黑色深沉,多换上几次棉花条,反复进行清洗,直至黑色彻底洗尽为止。注意每块残片及残片的几个接合面,都要用双氧水清洗擦净。
  5、粘接前,要等待残片的几个接合面都干燥了,再用适合于陶瓷器的环氧树脂或者502胶粘接。瓷片间的结合处尽量少涂胶,以防空隙过大,合拢时走形错位。
  6、如果遇上有缺口需补缺的。可用瓷粉、石膏粉或者家用祛污粉等矿物长石材料研磨出的石粉,加白色环氧树脂拌合成软泥片。再按缺口的图形压制缺片供补缺用。或者用牛角刮刀随型补缺。固化后的多余坚硬部分,用软轴雕刻机轻松自如地就能将其修补平整。
  7、补缺后用木砂纸打磨平整,缝隙处用瓷器腻子填平,最后用细质水磨砂纸磨平作色。过去使用的粘接剂多为天然植物胶,修复后的瓷器接缝有易变色缺憾,一眼就能辨出做过“手脚”。现在粘接时,多使用无色透明的环氧树脂和高分子合成材料,不容易变色,手感,观感均跟原来的器物没什么两样。而且后补的材料敲击时,也有瓷化很好的金属声。
  8、对修补过的地方上釉,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得配制好瓷釉,一般是将硝基漆与三倍乙酸乙酯调匀,如果原物件釉子泛青或者泛土黄,就需要加点丙烯漆颜料,在小玻璃杯中调匀。
  9、色要准,上釉动作要干净。一般用精制不掉毛的毛笔剪掉笔尖,舔成平锋。运笔要快要匀称,一笔到位,尽可能不重笔。要补青花的,先上一层薄釉,在釉上画青花。接着再上—遍釉子。上釉需根据原瓷釉面的厚薄,反复进行,直到与原器一样。
  10对瓷化程度高、收藏价值好的青花白釉瓷,最好用补牙的光敏固化复合树脂和牙粉,其色泽稳定,粘结性强、瓷化效果好。用这种树脂材料,不能采用马弗炉加温复烧固化,因为胎和釉容易受热炸裂。所以只能采取牙医用局部冷光固化的方法。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6103801727294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