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安全应急方案谁能给份范本?



				
				
苏夏夏110
66567 次浏览 2024-06-01 提问
105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6-03 21:47:51 回答

(1)注意天气变化,观察风力、风向,提前做好防风、抗风措施的准备。
(2)梁场龙门吊机加设双向缆风,风力超过6级时不得进行起吊和行走作业。
(3)空作业必须佩带安全帽、安全带,进行支架、模板等作业时必须加设缆风绳,并有稳定的锚固。
(4)燃易爆品不得随意堆放,不得随意生火,以防引发火灾。
(5)电杆、变压器、临时房屋、库房等必须有稳定的抗风设施,防止大风吹倒或掀盖。
冬季施工的安全措施:
冬期气候寒冷,施工场地内的冰雪多,供暖火源多,用电量大,冬期施工除应按常温下安全生产的一般规定外,还应严格执行以下安全保证措施。
(1)对参加冬期施工的全体员工进行冬期施工安全知识培训,做好安全技术交底,施工期坚持定期安全学习,工前安全讲话,工中安全巡视,工后安全总结和教育。
(2)制定详细的冬期施工安全制度,做好各岗位安全职责明确,并配齐冬期施工安全防护用品及防寒、防冻、防滑等劳动保护用品。
(3)霜雪天后,及时清除施工场地和道路上的冰雪,上下人员的楼梯、工作平台等人员活动多的部位要保持干燥,设置必要的防滑设施,防止溜滑发生安全事故。
(4)下班后,容器、管道内的余水全部放干。加强机械设备冬期防寒、防冻、防火、防滑安全管理,机械设备要使用与气温相适应的防冻剂,防止冻胀。
(5)安排专人负责热源、火源的管理,供暖设备使用中不得离人,使用完毕后做到人走火灭,暖棚内、工棚内禁止用明火取暖。火灾危险地区、人员聚集地区,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灭火器材。
(6)加强各种压力容器的管理,压力计等仪器、仪表工作状态良好,禁止对乙炔瓶、氧气等压力容器加热,并远离热源,严防爆炸事故发生。
(7)加强用电管理,供电系统由专业人员安装和管理,禁止非专业人员随意拆改,经常检查维护供电线路和电力设备,根据最大用电量检查供电线路和设备是否有足够的容量,用电设备要采取防漏电措施,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8)作业人员必须配戴防寒、防冻、防滑劳动保护用品,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穿戴防滑鞋和防寒服,同时拴好安全带,带好安全帽。以防高空坠落和防冻。
冬季施工应急预案:
为了保证冬季施工的工程质量,避免因气候骤变影响正常的施工秩序,减少对施工的干扰,针对各种不利因素,我单位制定冬季施工应急预案。如发现气温骤降,即启动应急预案。
(1)遇气温骤降,组织人力、物力对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处理办法。如用棚布将砂石料覆盖以防雨雪渗入,加热拌合水、搭建临时帐篷提高混凝土温度,运输保温材料养护混凝土以及对水泥储仓和运输车进行包裹等。
(2)避免因天气的突然降温造成混凝土浇筑的中断。做好天气预报工作,在大风雪来临之际禁止灌注混凝土。因预报准确性有误,造成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突然降温,应立即搭建防风雨雪暖棚,  防风雨暖棚主要采用脚手架钢管搭设骨架,其上覆盖防水防风雨布。启用储备的防寒物资,在棚内暂时以火炉提升温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保温材料进行覆盖保温,或人工升温以防混凝土表面的冻裂。

2024-06-03 21:47:51 回答

一、隧道坍方冒顶处理预案
在隧道的施工中,虽然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坍方冒顶,但由于种种原因,此类事件还是防不胜防,难以杜绝。一旦发生隧道的坍方冒顶,我们将采取以下处理方案:
一、应急措施
1、现场施工人员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工班长负责清点人数,并将情况立即报告项目部调度。
2、机械设备有条件转移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由领工员指挥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3、待坍方处于相对稳定时,由电工检查线路,恢复该地段安全应急照明,确保用电安全。
4、如有水涌出时,应根据水量的大小,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原则是:堵、排、引结合。待施工方案确定后进行根治。
5、项目部通知工程部(或办公室)采取摄影、录像等方式记录坍方情况。同时,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会同现场监理、设计院配合组共同会勘,分析、确定坍方的性质、规模及其后果,并根据初步判断结果按下列分级程序处理:
如为C级(小型坍方):根据现场会勘结论及施工方案、措施,直接由项目部组织实施。
如为B级(中型坍方):项目部应立即通知局指参加现场会勘,分析发展趋势,制定施工方案、措施,由项目部立即安排实施。应急预案处于预警状态。
如为A级(大型坍方):项目部应立即通知局指启动应急预案,同时电话报总指,并在8小时内将详细情况书面报总指和监理单位,联合现场办公,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分析发展趋势,采取一切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小事件对施工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二、隧道塌方的整治
1、隧道发生塌方,应及时迅速处理,不得随意拖延时间。处理前,必须仔细观察塌方的范围、形状、数量大小及坍体的地质状况、地下水的分布、活动情况等,分析塌方发生的原因,研究制定处理方案。
2、隧道塌方应根据发生的部位、规模及地质条件、采取“治塌先治水、治塌先加强”的原则,采取喷锚支护、注浆、管棚、加强二次衬砌、设置护拱等技术措施,不失时机、不留隐患地进行处理。
3、清理塌方前,应采取下列技术措施,加强防排水工作:
1)、地表沉陷和裂缝,应采用注浆填充和加固,或采用不透水土壤夯填紧密,开挖截水坑,防止地表水下渗进入塌体;
2)、通顶陷穴口的地表四周应挖沟排水,搭设防雨棚遮盖穴顶‘洞内衬砌通过塌方后,陷区应及时回填,回填应高出原地面,并用黏土或浆砌片石封闭穴口,做好排水:
3)、塌体内有地下水活动时,采用管、槽引至排水沟排出,无法进行引排时可采用注浆堵水。
4、隧道洞口坍方应按下列要求处理:
1)、中小型坍方应将坍体自上而下全部清除。根据坍方后坡面的情况,可选刷坡卸载的方法,同时应对仰坡面自上而下进行喷锚加固。
2)、大型坍方的坍体不必全部清除,可采取先挖台阶的形式清除一部分,再进行喷锚网加固,并在仰坡上适当位置设浆砌片石挡墙防护。
3)、仰坡加固完成后,洞口段已露空洞身可采用暗洞明做或改为明洞衬砌,拱圈上部可回填土石或浆砌片石。
4)、根据仰坡坍方的规模及稳定性情况,对洞内二次衬砌应进行加强。
5、石质类塌方的围岩级别为Ⅱ—Ⅳ级,岩体以未风化或轻度风化的岩层为主,节理较发育,坍体呈碎石状,黏土及砂的含量较少,一般不超过30%。为塌方的围岩呈相对稳定状态。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为WNF法和WF法:
1)、WNF法:先清除塌体,利用围岩暂时的基本稳定状态,抓紧时间沿坍塌面采用喷锚支护技术加固未塌的地层(既W,以下称“外层初期支护”),然后沿二次衬砌外轮廓施作钢架混凝土支护壳体(即N,以下称“内层初级支护”)。同时用钢架将内、外层初级支护连成整体,待二次衬砌完成以后,沿内层初期支护外轮廓依次设防水层、1m厚混凝土护拱及1m以上的土石缓冲层(即F,简称“防护”)。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工序多,处理周期长,成本高,但安全可靠。此法适用于坍腔横断面矢跨比小于0.7时的坍方。
2)、WF法:当坍方高度较大,塌腔横断面矢跨比大于或等于0.7时的塌方,W、F的含义同前,在塌方发生后,利用围岩的自稳能力,抓紧时间沿塌方面外层进行初期支护,不设(也难于设)内层初期支护,待二次衬砌完成以后,设置与WNE法相同的防水层、护拱及缓冲层。与WNE法比较,WF方法未设内层初级支护及内、外层初级支护之间的联系钢架,从而成本大量降低,处理周期短很多,但因矢跨比较大,再次塌的可能性较小,仍能基本确保施工安全。由于设有1m厚的混凝土护拱及1m以上的土石缓冲层,即使在隧道完工后的运营时期,发生了一定规模的塌方,其抗冲击能力仍能确保运营安全。
6、当岩石类塌方已塌至原地面(这种情况一般只发生在浅埋隧道或深埋隧道的洞口段)时,就不能采用清喳的方法,而应利用塌喳。施工时应先处理地面塌口,其内容具体如下:
1)  塌口周围进行防排水处理。
2)  塌口进行喷射混凝土封闭。
3)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地表注浆加固,以防止塌方的继续发展和扩大。
4)  洞内塌方采用注浆加管棚的方法,即Z法进行处理,其施工的具体内容为:
a、设止桨墙,一般采用素混凝土(厚度一般为1m),或浆砌块石(厚度一般大于2m);
b、安设注浆孔口管:一般采用长2.5~3.0m,直径为80~150mm;
c、塌体注浆,一般采用双液浆或单液浆;
d、注浆完成后,打设管棚,一般采用直径为80~150mm,长10~32m的长管棚;
e、管棚内注浆,一般在管棚内安放小钢筋笼并灌注水泥砂浆。
7、土质类塌方,除了开挖面附近,因地质或水文原因引起的局部坍塌外,一般规模较大,为大型或特大型塌方。土质隧道在开挖后,围岩的稳定主要靠土粒间的摩擦力维持,其自然坍塌的高度,达40~50m,按隧道宽度为10m,坍塌纵向长度也按10m考虑,其塌方数量即可达到5000~8000m3,引起这类塌方的主要原因:一是初期支护的强度不够;围岩的周边收敛变形过大;二次衬砌未及时施做,使围岩暴露时间过长。
土质类塌方的处理,应根据土质类塌方的特点,施工时考虑几个不同的事项:
1)  注浆,一般不采用渗透注浆,因效果不理想,而采用超细水泥的劈裂注浆。
2)  管棚的钻孔,因成孔较困难,故大多数情况下,应采用跟管钻机钻孔。
3)开挖,应采用小断面开挖,如注浆效果不理想时,可考虑增设临时预应力仰拱的技术。
4  )支护,初期支护及时进行,并保证其强度和刚度,防止第二次塌方的发生,并及时施作二次衬砌。
发生塌方的地段,一般情况下,其地质状态较差,故其开挖及支护应按照软弱围岩的开挖及支护要求进行,即严格遵守“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原则。
但是,对于岩石类塌方中采用Z法处理的塌方地段,如果岩石本身的强度高,呈均匀的碎石状,黏土及沙石含量较少,则采用塌体注浆加固后,其强度及整体性大大提高,此时的塌体稳定性相当于Ⅲ~Ⅳ级围岩条件。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可采用全断面开挖,但进尺一般不超过2m,其初级支护及二次衬砌的施工可比照Ⅲ~Ⅳ围岩的要求进行。
8、塌方地段的衬砌是否加强及如何加强。应结合回填的方式方法一起考虑。如采取将塌穴填满的方式,衬砌一般可不加强。对于采用WNF方法处理的塌方,因设有钢筋混凝土支护壳体和护拱及土石缓冲层,其衬砌可适当加强(如增加厚度)。对于WF方法处理的塌方,只有护拱及土石缓冲层,其衬砌应加强(如采用钢筋或钢架混凝土衬砌)。对于Z法处理的塌方,其衬砌一般不需要加强,但其衬砌后,必须采取注浆填充处理。
三、处理塌方的物质储备及机械
1、物质储备
由于云雾山隧道、周家湾隧道、白龙坝隧道Ⅳ、Ⅴ级围岩较多,围岩稳定性较差,涌水量较多。特别是云雾山隧道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引起塌方的原因很多。因此处理塌方的物质储备对安全生产至管重要,储备物质如下:
1)钢工架  30吨
2)钢管  1000米
3)水玻璃  1吨
4)编织袋  2000个
5)方木  20方
2、机械
利用原有洞内施工机械及从其他隧道调用机械。

2024-06-03 21:47:51 回答

1.施工方案
(1)基坑开挖之前,要按照土质情况、基坑深度以及周边环境确定支护方案,其内容应包括;放坡要求、支护结构设计、机械选择、开挖时间、开挖顺序、分层开挖深度、坡道位置、车辆进出道路、降水措施及监测要求等。
(2)施工方案的制定必须针对施工工艺结合作业条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坍塌因素和作业条件的安全及防止周边建筑、道路等产生不均匀沉降,设计制定具体可行措施,并在施工中付诸实施。
(3)高层建筑的箱形基础,实际上形成了建筑的地下室,随上层建筑荷载的加大,常要求在地面以下设置三层或四层地下室,因而基坑的深度常超过5~6m,且面积较大,给基础工程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和危险,必须认真制定安全措施防止发生事故。
1)工程场地狭窄,邻近建筑物多,大面积基坑的开挖,常使这些旧建筑物发生裂缝或不均匀沉降;
2)基坑的深度不同,主楼较深,裙房较浅,因而需仔细进行施工程序安排,有时先挖一部分浅坑,再加支撑或采用悬臂板桩;
3)合理采用降水措施,以减少板桩上的土压力;
4)当采用钢板桩时,合理解决位移和弯曲;
5)除降低地下水位外,基坑内还需设置明沟和集水井排除暴雨突然而来的明水:
6)大面积基坑应考虑配两路电源,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可以及时采取另一路电源,防止停止降水而发生事故。
  总之,由于基坑加深,土侧压力再加上地下水的出现,所以必须做专项支护设计以确保施工安全。
(4)支护设计方案的合理与否,不但直接影响施工的工期、造价,更主要还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否有直接关系,所以必须经上级审批。
2.临边防护
(1)当基坑施工深度达到2m时,对坑边作业已构成危险,按照高处作业和临边作业的规定,应搭设临边防护设施。
(2)基坑周边塔抗的防护栏杆,从选材、搭设方式及牢固程度都应符合《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
3.基坑支护    
  基坑支护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护相邻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安全;利用支护结构进行地下水控制,施丁降水可能导致相邻建筑物产生过大的沉降而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此时需采用局部回灌工艺;节约施工空间,在施工现场不允许放坡时,使用支护结构可将开挖空间限制在主体结构基础平面周边外不大的范围内;减小基础底部隆起,由于开挖卸荷,基坑和其周围的土体会发生回弹变形和隆起,严重时可造成基底坑隆起失效,合理地设计和施工支护结构,可使这种变形大大减小;利用永久性结构作为支护结构的一部分,如作为主体结构地下室的外墙等。
  基坑支护结构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可以分为:
(1)安全等级一级。破坏后果为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及地下结构施工影响很严重,此时重要性系数r0取1.1。
(2)安全等级二级。破坏后果为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及地下结构施工影响一般,此时重要性系数r0取1.0。
(3)安全等级三级。破坏后果为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及地下结构施工影响不严重,此时重要性系数r0取0.9。
  不同深度的基坑和作业条件,所采取的支护方式也不同。
(1)原状土放坡。一般基坑深度小于3m时,可采用一次性放坡。当深度达到4—5m时,也可采用分级放坡。明挖放坡必须保证边坡的稳定,浅基坑的类别进行稳定计算确定安全系数。原状土放坡适用于较浅的基坑,对于深基坑可采用打桩、土钉墙或地下连续墙方法来确保边坡的稳定。
(2)排桩(护坡桩)。当周边无条件放坡时,可设计成挡土墙结构。可以采用预制桩或灌注桩,预制桩有钢筋混凝土和钢桩,当采用间隔排桩时,将桩与桩之间的土体固化形成桩墙挡土结构。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5029106140136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