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款识鉴定方法是什么?



				
				
小蓉~蓉
49070 次浏览 2024-06-23 提问
132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6-25 06:57:25 回答

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  
 
、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由于款识的内容、  
 
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  
 
真伪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鉴定的一个重要环节。  
 
 
                                   款识的类别  
   
 
 陶瓷器上的款识大致可分为六大类: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图案款及其它特殊类  
 
款。  
 
 
 纪年款:纪年款是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纪年款可分为两类:一种用当时帝王年号  
 
,称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另一种用天干与地支组合的,  
 
称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等。纪年款以官窑瓷器为多,  
 
但部分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较草率,远不及官窑规整。瓷器上用干支纪年  
 
款的以明清时期较多。  
 
 
 堂名款:指私人定烧瓷器的所刻、印、书写的自家堂号。内容包括堂名、斋名、轩名、府名  
 
、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堂名款明嘉靖时已见有,如“滋树堂”、“东书堂”等堂号,  
 
明代后期流行。入清以岳  各朝皆有,尤以康熙时盛行,如“中和堂”、“慎德堂”、  
 
“拙存斋”、“复香轩”等等。  
 
 
 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烧陶瓷上所刻、印、书写的名字或别名。如三国时越窑青瓷上的“  
 
师袁宜作”,唐代长沙窑“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宋代磁州窑“张家造”瓷枕等等。明清时  
 
期多见,如“陈守贵造”、“天启元年米石隐造”、“春育主人珍藏”等等。  
 
 
 吉语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写的吉祥语,表示赞颂、祝福。晚明至清代最为流行,如  
 
“万福修同”、“富贵佳器”、“天下太平”、“福寿康宁”等等。也有只题一个字的,如  
 
“福”、“寿”等。  
 
 
 图案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画的纹祥图案记号,亦称“记号款”。图案款多数为民窑  
 
所用。明清两代最为流行,如八卦、太极图、八宝、海、兔、双鱼、灵芝等等。  
 
 
 其它特殊类款:还有一些不能归入以为类别的,如“茶”、“酒”、“琅〓”等字,统称为  
 
其它特殊类款。  
 
 
                           款识的起源及其发展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发现一些刻划符号。如仰韶文化类型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  
 
址出土的陶器上,已发现各种刻划符号270个。此外,山东龙山文化,以及上海马桥、浙江良渚等  
 
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不少刻符;青海省乐都、甘肃省半山所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了彩画符  
 
号。这些刻或和彩画的符号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雏形,也是我国陶瓷款识的滥觞。商周时代,瓦和  
 
陶器上的刻字,多数为编号,少数为人名。春秋战国时期的砖瓦、陶器上的刻符和文字,各地都  
 
有发现,逐渐增多。秦汉时期的陶器和砖瓦的文字非常丰富,所涉及的内容亦较前广泛。陶器上  
 
的文字绝大部分内容是反映陶手工业的情况,如器物的编号或记号(一、二、三……等),制陶手  
 
工业的官署名(左司空、右司空、大水、北司等)、作坊名(安陆市亭、栎市、杜亭等)、陶工名(义  
 
渠、伙、成、苍等),另外还有地名(宜阳、新城、蓝田等)、器物所有主名(北园吕氏缶、下贾王  
 
氏缶等)、器物置放地名(宫厩、大厩、丽山〓宫等)等等,在瓦当和顺上还开始出现一些吉祥语  
 
(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延年益寿昌等),大凡后世的款识类别,此时大多已具备,开了中国陶瓷款  
 
识的先河。目前所见瓷器上最早的款识是浙江省鄞县出土的一件东汉青瓷双系盘口壶,底足刻有  
 
隶书“王尊”二字。带有纪年款铭的瓷器,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如南京赵士岗墓出土的一件越窑  
 
青虎子,其腹训刻划“赤鸟十四年(251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款铭,不但有纪年,并且有烧制地  
 
点、工匠名等内容。浙江省绍兴古墓出土的一件青瓷谷仓,顶部的龟碑正面刻划“永安三年(260  
 
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的款铭,内容包括纪  
 
年以及祝愿的吉祥语。南京清凉山吴墓还出土一件熊形油灯,上刻“甘露元年(265年)五月造”的  
 
款铭。这是三件十分难得的具有纪年款的器物,它为我们正确断代提供了标准器。其款识的共同  
 
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近草书。  
 
 
 西晋时烧制的一种青瓷扁壶,各地有不少出土,形制奇特,短颈,扁腹,广底,两侧各有系由  
 
于发现有的器物底部刻划有“先姑〓一枚”、“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的款铭,才  
 
使我们知道,这种青瓷扁壶在当时称为“〓”。汉代文献上记载有一种罂,《汉书》颜师古注:  
 
“〓,长颈罂也”。但罂究竟是何物?长期以来不得而知。1972年南京化纤厂晋墓出土一件青瓷长  
 
颈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由此使我们得知器的名称和器物属主的名字,原来  
 
这种长颈壶,即称为“罂”,与文献记载相符。  
 
 
 唐代陶瓷款识仍以刻划为主,但已有在釉下用彩书写的款铭出现。从窑口来看,刻划者多数  
 
为越窑,用彩书写者以长沙窑为多。其内容不仅有纪年款、人名款、产地款,还有带有商品广告  
 
性质的款铭。字体绝大多数为草书,楷书少见。刻划与写的部位皆不固定。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越窑青瓷执壶,腹部刻划有三行文字:“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847年)三  
 
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这件器物的款识记录了当时年号的改换。浙江嵊县出土的一件越窑青  
 
瓷罂,腹部刻划“元和拾肆年(819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壹千文”17字,详细地标明了制作日  
 
期、器名、价值。浙江宁波出土的一件印花碗,碗内底有“大中二年”四字,则为内容单纯的纪  
 
年款。此外,还有刻划文字的青瓷墓志铭,内容有纪年、人名、事迹等等。  
 
 
 唐代长沙窑以彩书写款识,很多具有商品广告性质,这是长沙窑的一大发明,如“郑家小口  
 
天下第一”、“卞家小口天下有名”、“言满天下无口过”等等。在外销器物上,还用阿拉  
 
伯文书写“真主最伟大”,以适应和迎合阿拉伯人民的需要。  
 
 
 唐代著名的邢窑白瓷中有刻“盈”、“翰林”字款,或书写“翰林”字款的产品,“盈”是  
 
宫廷内“大盈”库的简称,表时它们是官府的用品。此外,1978年浙江省临安发现了吴越王钱廖  
 
之父钱宽的墓葬,出土19件白瓷,多数底部有’官”或“新官”字样的刻款,这批晚唐时期的白  
 
瓷精巧细洁,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款识的含义也清楚地告诉了人们。  
 
 
 五代越窑青瓷中也有刻“官”字款的器物发现,如浙江省临安五代墓出土的一件越窑双系瓶  
 
,腹部刻划“官”字款。  
 
 
 唐代至北宋河南瓷窑生产一种瓷忱,枕底往往刻有某家作坊制作的款铭,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  
 
一件瓷枕,枕底刻“杜家花枕”四字。传世品中还有刻“裴家花枕”四字的。宋代瓷器款识远较  
 
前代为多,铭文内容有作坊标记、工匠姓名、制作年月、唐诗宋词、吉祥语句、宫殿名称和宫廷  
 
用瓷专用款铭等等。总的特点是款识文字趋于简明,仍以刻划款为主,但书款逐渐增多,印款亦  
 
较前期增如。  
 
                 以下是宋代瓷器主要款识内容  
 
 
 越窑,所见的纪年款基本上都是北宋的,年号有“太平戊寅”(978年)、“淳化二年”(991年)  
 
、“熙宁四年”(1071年)等,这种四字纪年款与后代的同类款只已无多大差别。也有款识文字较  
 
长的,如绍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集的一件北宋越窑粮罂瓶,腹壁划有“上虞窑匠人项霸造粮罂  
 
瓶一个献上新化亡灵王七郎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31字,说明它是北宋初(998年)上虞匠人项霸造  
 
的一个“粮罂瓶”,内装粮食给王七郎的随葬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定窑:定窑瓷器款识多达十数种。有刻“官”、“新官”字款,大多数是碗、盘,也有少量  
 
的瓶、壶和罐。出土及传世品的定瓷中,有刻“尚食局”、“尚药局”款的,以“尚食局”为  
 
多。字铭均刻于盘底,但早年流散国外的一件平底碗,碗外壁由右向左横刻“尚药局”三字。宋  
 
代殿中省下设6个局,尚食局是管宫廷伙食的机构,沿药局是宫廷的医疗机构。带有“尚食局”款  
 
的器物当是放食品的,带有“尚药局”款的当为放置药物所用。定窑瓷器中还有刻“五王府”  
 
“〓定”以及与宫殿建筑有关的“奉华”、“德寿”、“慈福”等款铭的。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  
 
件定窑小杯,内用红彩书写“长寿酒”三字,十分少见。  
 
 
 钧窑:宋代钧窑器带款铭的很少,主要是刻一至十的数目字。从对钧窑窑址的发掘和研究中,  
 
找到了数目字的确切用意,即数目字越小,器物越大。“一”是同类器物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  
 
“十”是最低或口径最小的。钧窑器中还有刻“奉华”,“省符”字款的。  
 
 
 汝窑:汝窑瓷器仅见两种款识。一为“奉华”,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另一种  
 
款识刻一“蔡”字,刻“蔡”字款的无疑是物主的姓氏。  
 
 
 磁州窑:磁州窑瓷枕带作坊款最为流行,如“张家造”、“张家枕”、“张大家枕”、“张  
 
家记”、“古相张家造”、“李家造”、“赵家造”、“王家枕”等等,以“张家造”字款为  
 
多。此外,磁州窑系瓷器中,还见有“家国永安,赵家枕永记,熙宁四年”(1071)年字款瓷枕以  
 
及用黑彩书写“醉乡酒海”、“清沽美酒”等字句的。  
 
 
 景德镇窑:宋代的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闻名,已有制作盒子的专门作坊,大都在底部印有  
 
作坊主的姓氏。已发现的有十几种,如“蔡家合子记”、“许家合子记”、“张家合子记”、  
 
“吴家合子记”、“段家合子记”、“段家子大”以及“程”、“徐”、“汪”、“朱”、  
 
“蓝”诸姓。  
 
 
 龙泉窑:以碗心印阴文“河滨遗范或“金玉满堂”多见。德化窑:德化窑青白瓷盒子上有刻  
 
“颐草堂先生雕造功夫”9字款的,“功夫”又作“工夫”,是宋代手工业中的习惯用语。  
 
 
 建窑:宋代盛行斗茶,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盏适于斗茶,因此一度为宫廷烧制供斗茶用的黑盏,  
 
底足刻“供御”和“进〓”字款。此外,还见有临汝窑瓷器内印阳文“童”或阴文“吴”字,吉  
 
州窑瓷器印有“吉”、“记”、“山”等字样的,表明作坊主或工匠的标记。宋代黑釉加金彩瓷  
 
器上,还有书写“寿山福海”吉祥语的。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辽瓷的款识,纪年款有“轧二年田”、“轧三艾廿一”等。“轧”和“艾”都是契丹文,分  
 
别为汉文的“乾统”和“月”。乾统为辽帝耶律延禧的第一个年号,乾统二年即公元1102年。款  
 
识中还见有“孙”、“徐”等汉人姓氏以及“官”字款。文字都是刻划在器物上的。  
 
 
 金代瓷器款识以墨书为多,也有刻划的,款  位置大多在器物的底足部。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  
 
年白瓷瓶,底足上刻“时皇统元年(1141年)三月二日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黑花鸟纹  
 
虎形瓷枕,枕底墨书“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六日□家造”;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黑  
 
花罐的罐腹墨书“佛光普渡大安二年(1210年)张泰造”。另外,还发现书有“泰和”、“正大”  
 
等年款的金加彩器物。  
 
 
 元代的款识,刻、划者少见,大多是书写。以下是元瓷主要款识内容:  
 
 
 景德镇窑:英国达维特基金会收藏的一件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其颈部青花书写“信州路玉山  
 
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圹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  
 
十一年(1351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就是著名的“至正型”花瓶。  
 
江西也发现一件青花釉里红盖罐,颈及肩部有“大元至元戊寅(1338年)六月壬寅吉置刘大宅凌氏  
 
用”款铭。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青花在器底及盖里以墨书书写“礼”、“乐”、“射”“御”  
 
、“书”、“数”,将周礼中的六艺书于器上。元青花中还有书写“天下太平”、“寿”字的。  
 
 元代景德镇所产的卵白釉印花瓷,花卉间往往印有对称的“枢府”两字款。枢府即枢密院,是  
 
当时掌管国家军事大事的机构。还有印“太禧”、“福禄”、“玉”等款的。“太禧”是元代专  
 
掌祭祀的“太禧宗〓”的简称。  
 
 
 龙泉窑:元代龙泉窑瓷器上款识大量出现,多为印款,如“张”、“王”、“富”、“福”、  
 
“寿”、“大吉”、“金玉满堂”、“项宅正窑”等等。大致可分为吉语和窑业主、工匠姓氏两  
 
类。还发现“八思巴文”款识,八思巴文是元代颁行的统一文字。  
 
 
 磁州窑:元代磁州窑瓷器器腹上,常用墨书题写诗句,如元大都出土的一件白瓷罐,腹壁上  
 
书写:“百草千花雨气新,今朝陌上尽如尘。黄州春色能于酒,醉杀西园歌舞人。”如此长篇诗  
 
名装饰,是元代磁州窑的特殊风格。  
 
 
 随着中国制瓷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瓷器款识达到高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明清瓷器款识综述  
 
 
 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和发展,瓷器上的款识趋于系统化、规范化。民窑瓷器的  
 
款识则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以下按朝代分而述之。  
 
 
 明代  
 
 
 洪武:洪武一朝,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民窑也极少见,仅见有青花书写“福”、“  
 
寿”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  
 
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

2024-06-25 06:57:25 回答

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  
 、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由于款识的内容、  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  
 真伪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鉴定的一个重要环节。

2024-06-25 06:57:25 回答

一,传世瓷器的鉴定方法。(釉面光泽鉴定法)
  观察传世的瓷器时,常常有人窃窃私语:“看上去这么新,都是新东西吧?”甚至认为“东西不怎么样,可能是赝品”。这些说法、看法是带有普遍性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鉴别真伪的问题。其实,只要认真比较就会发现:新瓷的釉面干燥(注意观察时要把眼光聚集到某个平面某个点上),呆板、表面光线刺眼(注意这是侧面的强烈反光);而古瓷的釉面油厚、水灵、滋润,由里向外透出来的光线亮且柔(可以挡住强烈的侧面反光仔细体会)。总起来说就是“珠光宝气”,看上去当然比新瓷还“新”!(新旧釉面光泽鉴别)
  
  一件新出窑的瓷器随着年代的延长,釉中的各种矿物质在接受自然界当中物理、化学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强度也逐年的减弱,釉层开始老化变旧,釉面开始逐渐的熟旧温润。除了特殊情况下遭受非自然超强物理、化学作用出现失光现象以外,其年代多少与变化程度成正比关系!藏界先人对古瓷釉光鉴定“秘不示人”的主要原因一是出于保守垄断,自己掌握了这方面的秘密以后,在收藏和经商方面具备了高人一筹的绝招和先机。
  (此法对鉴定传世古瓷很有效,这需要多观察新旧瓷器的釉面光泽,最好用老瓷片作对照,再加上对器形、胎釉、纹饰、款识、修足、工艺等总体分析,即宏观把握)
  二,关于出土瓷器的鉴别。(总结前人经验,把眼学鉴定变科学鉴定)
  瓷器鉴定方法不能局限于宏观方面的研究,还必须从微观方面入手,分析哪些微观物理状态是器物内在的变化原因引起的,哪些是外在原因引起的。
  
  (宏观把握是眼学、是经验、是传统鉴定法,它是无数古瓷专家和玩家经验的总结;微观把握是借助仪器即高倍放大镜,对古瓷器和古瓷片胎釉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观察,如把眼学鉴定和胎釉的自然老化鉴定结合起来,判断瓷器真假要比只靠眼学准确度更大,也更有说服力)。
  真品瓷器的釉质和胎骨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环境中,经过漫长时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具有历史变化层次感的物理状态、特征,以及胎釉同步老化后,自然表现出来的那种浓厚的古朴气息,是高仿大师无法仿制的。目前的鉴定模式和方法只是根据鉴定者个人的经验,对器物的形制、饰纹、彩料、胎土、釉层、工艺、款识的表面现象进行综合鉴别,缺乏对瓷器本质变化的研究。(这个观点提出了传统鉴定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这犹如当今医学大师如不有效利用仪器,他们将无法对症下药或做手术)
  出土瓷器的釉层上和釉层里,必然会生长出各种化学元素化合而成的水土沁斑和呈晶莹半透状的银白色、灰白色或者白中泛黄的土锈花结晶。这些土锈花结晶呈不规则细小斑点或者斑块。有些釉面上会产生半透明微细晶粒组成的烟雾状、流云状、圆圈状等多种形态、多种颜色的结晶斑,釉层内部也生成有乳白色或黄白色的絮花状粉化斑,或者是透明的聚生水晶状、雪花状、玻璃碴状等各种形态的结晶体。有些结晶体表现为极细极短的“毫毛”状或短纤维状,类似于磁铁吸附的细毫状铁末。(这需要用40倍以上放大镜,仔细观察出土,古瓷器或古瓷片的釉面,明早期以前的古瓷,大部分具有这些现象。可当今所谓的国家级专家大都还以自己感觉断真假,还常常摆出自己是什么级、什么宫、什么tv的鉴定专家,电视台内的编导又有几个真正懂得古瓷器的鉴定)
  这些有着独立表现形态的结晶体,就是化学成份在漫长的结构调整过程中按照“物以类聚”的自然法则进行有序排列的结果。这种瓷器本质变化自然表现出来的胎釉老化特征,与人为的伪造结晶有着明显的差别。伪造的结晶形态单一,几乎都是如同霜状的银白色结晶,而且几乎都在釉体的浅表层或者在开片纹处,有些在釉面微有磨损处形成灰白色条块状,类似于自然土碱,但都有明显的人为痕迹。伪造的老化状态有一个规律:釉面受损失去光泽,人工痕迹明显;自然老化的釉面光泽莹润,毫无人工痕迹。(希望瓷器收藏爱好者,对古瓷器或古瓷片用放大镜认真观察和总结,自己从中找出规律,这是鉴定古瓷真伪的关键)
  三,目前,许多同行朋友的鉴定方式方法。
  他们更看重古瓷的文饰、器型、青花的发色等等,甚至跟书上讲过的,图示上登载过的器物比对,以求吻合。我认为古瓷的纹饰、工艺、器型、质地等等因素,作为鉴定内容是很重要。问题是上述内容,它只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对古瓷器外在共性的表述,是非本质的。古瓷经历了几百年、上千年的时间,是一路带着变化在不同环境走过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还要动态地观察思考,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果我们只会按书上讲的标准答案,去比对纹饰、器型、发色等等之类的内容,以现在的科技发展和造假水平的不断提高,恐怕理论专家也会搞昏头,搞收藏的人更不知要吃多大的亏呢!(这就是为什么专家常常走眼,专家对一件器物有的说真有的说假,就毫不为奇)
  四,在“玩”中鉴别瓷器。
  古瓷和其它老东西一样,经过漫长的岁月,受到周围环境和物质的影响,特别是它的表面层,或多或少起了各种各样的变化,留下了自然造化的痕迹。古瓷表面受其他物质影响,起变化了,一时看不到本来面貌。这种不开门只是真相被暂时掩盖了。  “古玩”中的“玩”字可大有文章。比如一件青花瓷,起初是不“开门”的,玩着玩着就“开门”了。道理其实很简单,在不断的擦洗,浸泡过程中,渐渐揭去了旧气的包裹,釉面的老化质变现象—油润的釉层就可以清楚展现了,而且,青花料的层次感非常明显。当然,这是指这件东西本身确实是一件古瓷。如果是一件仿古的新的瓷器,那你不管怎么玩,也是玩不出来的。(这就是说真东西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最终器物本身会说话)
  由业内专家为您掌眼藏品,最大限度避免藏友吃亏。买东西之前先发图给本公号掌个眼,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8598995208740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