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有什么特点?



				
				
小笼0113
86369 次浏览 2024-06-15 提问
36

最新回答 (6条回答)

2024-06-17 13:11:07 回答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雕塑的形体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觉,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
二、雕塑的“影像”效果,就是作品形体大的起伏呈现的总体轮廓。这个“影像”可能给人以或是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或是一种形体结构的美,这是形体“影像”传达出的作品内容信息之一,也给人们带来各种感受。
三、雕塑在各方面的表现力,通过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等方面的表现意向,使雕塑形体更具表现力。
四、雕塑的体积有一种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

2024-06-17 13:11:07 回答

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置于室外就要与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发生关系,并受其制约。
1、注意作品与场景的适应性。不同的公共场所的场景,有不同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背景,纪念雕塑庄严、肃穆,具有建筑性与宏伟性。如:奥地利《斯特劳斯纪念碑》。园林雕塑适应园林的优美恬静特点,给人以亲切感、轻松感和富有装饰性。如:意大利《木雕群》。
2、注意与建筑形式的关联性。雕塑风格应与建筑风格相协调适应,一般来说,现代建筑前的雕塑就应具有现代风格,古建筑前的雕塑应与古建筑相适应。如:法国《大拇指》、美国《火烈鸟》。
3、注意借景构成关系。借用环境和景物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如: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的《美人鱼》,倚坐在水边礁石上,使礁石、海水、天光、倒影都成为作品内涵不可缺少的部分。
4、注意心理诱导的作用。雕塑的大小、形体,置放的位置与底座的高低等均具有不同的心理诱导作用。如:《自由女神像》以高底座和高大仰视的作品使人产生崇高感。而低底座的平视作品令人感到亲切。如:罗丹《加莱义民》不用高底座,平放于地面,令加莱市民们感到英雄就在他们中间。而《红色立方体》是美国海上保险公司门前的抽象雕塑,一角着地的立方体给人以不安全的危险感,其形式的心理诱导作用就是其表现的内容。

2024-06-17 13:11:07 回答

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而西方雕塑则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在西方雕塑中,对于人体的把握十分到位,西方雕塑,是建立在对人体结构真实的把握基础之上的,而中国雕塑,虽然也注重形的变化,但更注重于内涵,即"神":运用大量的线条表现丰富多彩的变化,因此,在中国雕塑中,你似乎找不到真实的体积,但是却能看出雕塑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主旨。

2024-06-17 13:11:07 回答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  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  、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如法国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牝马、野猪等浮雕,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等地发现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认识人本身、认识世界的过程。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帝国大军的威势。雕塑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
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尽管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基本上都是从传统的阴阳刚柔的观念来立论的。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贵柔、守雌、尚静;有人则认为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另有人认为是二者之间一“中庸”。应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发展的,静态的描述难免顾此失彼,以偏概全,而动态的追踪则可以更接近历史的原貌。中国雕塑正好可以成为我们动态地把握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参证。

2024-06-17 13:11:07 回答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置于室外就要与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发生关系,并受其制约。因此,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使作品作用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所以在欣赏雕塑作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研究。
1、注意作品与场景的适应性。不同的公共场所的场景,有不同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背景,纪念雕塑庄严、肃穆,具有建筑性与宏伟性。如:奥地利《斯特劳斯纪念碑》。园林雕塑适应园林的优美恬静特点,给人以亲切感、轻松感和富有装饰性。如:意大利《木雕群》。
2、注意与建筑形式的关联性。雕塑风格应与建筑风格相协调适应,一般来说,现代建筑前的雕塑就应具有现代风格,古建筑前的雕塑应与古建筑相适应。如:法国《大拇指》、美国《火烈鸟》。
3、注意借景构成关系。借用环境和景物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如: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的《美人鱼》,倚坐在水边礁石上,使礁石、海水、天光、倒影都成为作品内涵不可缺少的部分。
4、注意心理诱导的作用。雕塑的大小、形体,置放的位置与底座的高低等均具有不同的心理诱导作用。如:《自由女神像》以高底座和高大仰视的作品使人产生崇高感。而低底座的平视作品令人感到亲切。如:罗丹《加莱义民》不用高底座,平放于地面,令加莱市民们感到英雄就在他们中间。而《红色立方体》是美国海上保险公司门前的抽象雕塑,一角着地的立方体给人以不安全的危险感,其形式的心理诱导作用就是其表现的内容。
二、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雕塑作品,不可能像绘画那样进行复杂的精细描绘和环境空间的表现,因而形象单纯,所以通常赋予形体和体积以象征性和寓意性来表达主题。一般多借助于人体来象征某种思想,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如:罗丹的《思想者》、马约尔的《地中海》等。也有多用装饰性较强的人物、动物形象,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如常见的龟、狮、龙、马等形象。如:西汉的《马踏匈奴》、卡诺瓦的《爱神之吻唤醒了灵神》。
三、注重作品的材质与内容的关系雕塑材料的不同和对材料运用的如何,直接涉及到作品内容的体现。如:《宋庆龄雕像》,利用洁白的大理石表现伟大女性的纯洁与高雅。如:《思想者》则用青铜铸造与深沉的内容相吻合。《欢乐柱》用侗族地区的木材雕成,使人感到亲切和具有乡土气息。
雕塑家还注意作品显示材质的美感,使材质自身的审美价值得以体现。如:汉代石雕《霍去病墓石雕伏虎》,利用花岗石料自然形态稍事加工,使其神形得以体现,气势雄浑,充分显示石质材料本身的属性特征。印钮《鳖》,巧用玉石材中的色斑雕琢成鳖,其余部分保持材质原貌特征使之富有情趣。因此各种材料在雕塑制作上都能体现作品内容和材质的美感。如:大理石《大卫》、玻璃钢《马球手》、彩泥《自在观音》、铸铁《守护神将》、金属《红色的花瓣》。
四、雕塑的形体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觉,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如:罗丹《思想者》和马约尔《被锁链住的女人》,都具有感染力的动感语言,赋予有强劲生命力和丰富精神内涵的形体。
其次是雕塑的“影像”效果,就是作品形体大的起伏呈现的总体轮廓。这个“影像”可能给人以或是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或是一种形体结构的美,这是形体“影像”传达出的作品内容信息之一,也给人们带来各种感受。如:大连《锚》,就象一座宏伟升腾的丰碑。而马约尔的《河》,是以女人体横卧的形体来象征河水流动的“影像”感受。
再次是雕塑在各方面的表现力,通过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等方面的表现意向,使雕塑形体更具表现力。如:摩尔的《斜卧像》,给人以如山之厚重和自然之奇妙的感觉。而布朗摩西《永无休止之柱》使人们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着神秘的力量。
最后是雕塑的体积有一种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如:四川《乐山大佛》的体积之大和陕西《秦始皇兵马俑》之众多,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瀑布》之宽广,这些作品都构成迫人气势和宏大气魄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品内容和表达主题的重要因素。而面人泥人的小巧,则给人以玲珑可爱的审美感受。如:无锡《小阿福》

2024-06-17 13:11:07 回答

雕塑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雕塑是用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里创造立体的艺术形象,这形象具有实在的物质性。观赏者不仅可用视觉感官去直接感受它,而且还可用触觉感官去感知它。由于雕塑的形象是立体的,观赏者可以从前后左右的不同方位去观赏、品鉴。雕塑多有以动、植物为题材的,但它的核心题材却是人物,必须集中全力去刻划人物本身,力求通过外在的形体美来展示人物的内在精神美。  雕塑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它在审美教育中有着自己一些独特的功能,这就是:(一)培育“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雕塑和绘画同属于造型艺术,欣赏雕塑艺术同样可提高人们对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等形式美的感受能力,二者是完全一样的。(二)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人体艺术。人体是雕塑表现的重点对象。在人体雕塑中,裸体雕塑又占了很大比重。如米隆的《掷铁饼者》、帕利克莱妥斯的《荷茅的战士》、列西普斯的《拉奥孔及其二子》、普拉克西台利的《克拉多斯的阿芙罗蒂》、鲁特里的《仙女喷泉》、马约尔的《地中海》等,都是美术史上著名的裸体雕塑。对于人体(尤其是裸体)艺术,我们应用“人”的眼光,用审美的眼光去观赏它,而不能用“非人”的眼光去亵渎它。人体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的一部分。凡是优秀的人体雕塑表现的是生命的光彩、运动的力量,颂扬的是人的尊严和创造,并没有丝毫的轻薄和庸俗;相反,展示的正是圣洁和清白,蕴含的是人类的崇高理想和执着追求。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排斥裸体雕塑艺术,应该正确地去欣赏它,从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三)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所创造的《哀悼基督》,表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精神和赞美了人的优美品质,是一件充满优美感和抒情味的作品。雕像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雕塑家塑造的是一个年轻、貌美、恬静、典雅的少妇,默默地俯视着躺在她双膝之上的死去的儿子,她在沉思、哀悼。耶稣裸体静静地躺在圣母的膝上。头颅、躯干、双臂,以至全身都很好地表现了死的形象。我们观赏这件雕塑作品。在悲痛中情感得到了升华,精神得到了净化。欣赏潘鹤的《艰苦岁月》、刘开渠的《农工之家》、吕德的《马赛曲》、罗丹的《加莱义民》等雕塑作品,都能起到培育高尚情感的作用。(四)提高审美通感能力。由于雕塑具有形象与材料统一的特点,因此,人们欣赏雕塑艺术时,不仅能用视觉器官去观赏它,还可用触觉器官去接触它,有些雕塑作品是用芳香材料制成的,观赏者还可用嗅觉器官去捕捉它。雕塑作品是立体的,观赏者从前后左右去观赏,由于光线、影调的变化,韵味、意境也就有所不同。另外,在雕塑艺术鉴赏实践中,多种感觉器官不仅各自发挥作用,而且还互相影响,即视觉感受增强触觉感受,触觉感受推动视觉感受等。多种感受互相沟通、强化和互相转移的结果,不仅使审美体验不断深入发展,而且还可让观赏者审美通感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83163976669312 秒